@ require '../adsleft.htm';?>
人之初究竟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這個問題已經爭了至少兩千多年,仍未能有一致的結論。然而從修煉的角度來看,卻是一目了然。
在中國,人人皆知儒家是倡導人性本善的。佛道兩家則認為人性本惡。而基督教認為人人生而有罪的,因此基督教也是認為人之初性本惡。
雖然有罪與性本惡不能完全相等,但從《聖經》的許多論述中可以看出,基督教的確是認為人之初性本惡:比如《聖經》舊約中有一個人的名字叫以賽 ( ISAAC ) ,這個名字的含義就是人生來就知道為自己去抓取,意思就是人生來是自私的。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兩種完全不同的觀點呢?其實這兩種觀點是不矛盾的,只不過是因為站在對生命的不同認識上而有著相異的觀點,是在不同的層次上來看待人之初的生命狀態。
我們知道,佛教、道家和基督教都是講修煉和度人的:佛教講修佛出三界;道家要求通過修煉而返本歸真;基督教要求贖罪回歸天堂。佛教三界外的天國、道家歸真的境界、基督教神的天國,那裡的生命都是神聖的。自然,這些古代正教的基點都是佛、道、神。從佛、道、神的角度來衡量人,人之初當然是惡的,所以必須修掉不好的東西,才能超凡入聖。
儒學雖然也被稱之為教,但它並不涉及修煉和度人的內涵。它主要的內容是論述人與人之間的倫理、人類社會的綱常。儒家站在人的基點上,相比之下,人能保持在人之初的善已經是最高目標了。所以就有了人之初性本善。
不過,這只是儒家對於人性的一種詮釋,我們還可以領會到另外一層意思。人之初性本善,其實還包含這樣的涵義:也就是人在一生中往往是變得越來越不善了。但人們往往忽略這一層意思,而事實卻正好是如此:在社會的染缸裡,在私心控制下,人很難不隨波逐流,不向惡的方向滑。
有沒有不再使人向下沈淪的辦法呢?答案是肯定的。不過那要人能夠相信神的存在,用神的教誨來約束自己的行為才行。神的言語之所以在人的內心仍是神聖的,是因為人明白祂們的慈悲。在不同歷史時期,都有神佛轉生成人,諄諄告誡人類應有的規範。這次人類文明歷史中,有耶穌、釋迦牟尼曾以無比的慈悲勸戒救度世人。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有不同的覺者下世。
人如若能走上心性修煉之路,那麼就不只是維持人之初的善,更是有望返本歸真,回歸到生命最善的境界。
(摘錄自正見網,2001年9月2日)(正見網網址:/www.zhengjian.org/zj_b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