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40 期 2002/1/7 -- 2002/1/13 財經專欄
 
多少大學生才是太多?
駱明慶  台大經濟系副教授
 

最近隨著教育部舉辦教改檢討會,各界對十年教改有各種批評與建議,意見之一認為大學擴張太快,致就讀大學門檻過低,學生素質乃低落。此觀點的立論基礎在於大學生的比例過高了。可惜持這種論點者不是沒有舉出清楚的數據,就是舉了錯誤的數字。


大學生素質為何低落

有論者以大學聯考錄取率已經超過60%,更有人舉高等教育學生人數已占學齡人口的六成八,印證大學生是太多了。但這兩者都不能正確衡量就讀大學的機會,前者忽略了國中之後的高中高職分流教育,早期高中與高職學生比例在人力規劃政策下被限制為三比七,近年來才逐漸增至四五與五五之比,因此大學聯考錄取率並不等於就讀大學的機率;後者則錯以粗就學率來衡量就讀大學的機會,六成八是2000年所有高等教育在學學生占18-21歲學齡人口的比例,包括專科、大學、碩士班與博士班學生,也包含22歲以上的學生,因此不能反映同一年齡層就讀大學的機會。

其實,最簡單的估算方法是大學聯考錄取人數占單一年齡層的比例,1999年大學聯考總共錄取72,471人,該年18歲人口有405,503人,因此就讀大學的機率約18%,即使加上推薦甄試而入學者,比例也只有20%上下。

因此,雖然近年來大學擴張和錄取率提高使得窄門略開,仍然只有約20%的人可就讀四年制大學,相較於其他已開發國家仍是偏低,但是多少大學生才適當呢?誰有資格與能力去判斷應該開放至什麼程度呢?這個問題正好反映了過去政策的一個大盲點,政府總以為能夠預測未來勞動市場的供需,而硬生生地強制將國中畢業生引導至高職和五專的分流教育。此一政策在開始時也許沒什麼問題,但隨產業結構往需求高技術性勞動力轉變,在最近這一波失業率上升中,高職畢業生的失業率都比高中畢業生為高,兩者又都高於大學畢業生。在15歲時就被判定應讀高職,並被剝奪受高等教育機會是大有問題的。


讓考生自己作決策

畢竟最瞭解大學應開放到什麼程度的其實是考生自己。所有報考大學的人都在比較就讀大學的好處與成本後,認為值得才參加大學聯考;既然他們覺得划算,對社會而言自然是合理的資源配置,政府又有何權力剝奪人們的機會呢?此外,也有人以大學生的「平均素質」降低為由反對繼續開放,這其實也是沒有道理的。個人電腦上市之後,我們會因為越來越多人購買,購買者的平均所得越來越低而禁止廠商生產販賣嗎?當然不會。大學生的「平均素質」不應是考慮開放與否的因素,應是就個人而言,就讀大學是否會為他帶來好處。其他既有大學因害怕資源被稀釋和新大學的競爭,以及已經擁有大學學歷者擔心自己文憑的市場價格降低的反對意見,就不是社會整體需要去考慮的了。廢除高職使中學畢業生都有受大學教育的機會,並繼續開放大學的設立直到有學校因競爭力差而被淘汰,或許才是教改稍有成果之時。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