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2001年12月20日,《聯合報》第九版,以顯著版面報導昔日名聞全台「政壇四公子」之一,曾當過經濟部長、國防部長及監察院長的陳履安先生賣便當的訊息。報導所強調的重點是,陳先生賣便當「聽起來不可思議」,因為一般人都會感覺「身份不配對」。就這一點而言,陳先生「如果把面子拿下來,沒有什麼不能做,大家一起由奢入儉」的談話,倒是頗為貼切,也多少能對現時的偏差觀念有導正功能。
不過,就我個人來說,除了對陳先生不再淌政治渾水,而轉向幫助弱勢者創造就業機會,以安定民心給予高度肯定外,對陳先生的一些說法更覺得有加以引伸的價值。
大官難知民間疾苦
為了學賣便當,陳先生親自去學了解米價、菜價、ISO、GMP和衛生標準,於是他說「我終於了解,作大官時了解的問題多麼膚淺」。陳先生又感嘆地說,或許以前有些事該做沒做好,因此對於社會的亂也有責任,所以他認為目前所啟動的「安心工程」(指賣便當這種幫助窮人的事),正是「一個年近六十五歲政府退休官員的懺悔和贖罪」。
雖然我們無法得知陳先生口中的「以前有些事該做沒做好」,指的是什麼,但由他曾擔任經濟部長這種直接以政策影響民生之高職位,以及他現時學做便當、賣便當,才終於明白做大官時,了解的問題多麼膚淺,對照來看,似可解讀為以往所做的「公共政策」犯了錯誤。至於為何會犯錯,就是沒能親自體驗各行各業的實際狀況,或者就是民間流行的「不知民間疾苦」之相同意義。陳先生記取過去高高在上,關在大辦公室裏決定重大政策,與實際人生隔閡何其之大,於今內心難安,乃腳踏實地由基層工作參與起,希望能夠贖罪。
如果這樣子的猜測正確的話,擴大來看,經濟部迄今最大的政策就是「產業政策」,不論是策略性工業、明星工業、旗艦產業,或者是當前的知識性產業政策,統統涵蓋在內。這種政策是由政府選定該優先發展的產業,而後動用人民納稅的資源作優惠、補貼、減稅或免稅等等補助,以扶植並保護它們的發展、成長。這種做法是有所謂的理論基礎在,也就是「計畫經濟」的基礎。
經濟工程師待商榷
要不要做計畫並非爭論點,問題的所在是「計畫應該由一個代表整個經濟制度的權威機關集中地來做,還是應該由許許多多的個人分散地來做」。政府的產業政策是前者之表徵;已故的海耶克(F.A.Hayek;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或自由經濟前輩夏道平先生稱其為「經濟工程師」之做法。這些專家是把公共經濟事務的處理當作一項工程來做,忽視了公共經濟事務是千千萬萬的行為人、形形種種的主觀意識表象,而活生生的人的行為是無法以工程師的技巧來處理的,否則就會有無數弊端存在。
儘管海耶克老早對此作嚴肅批判,但實際社會卻仍樂此不疲。如今陳履安先生提供支持海耶克論點的「活見證」。換另一個角度看,也就是海耶克早在1945年即提出的「知識散在社會」,亦即任何一個人都擁有知識,而能將知識充分利用者非「當事的各個人」莫屬,任何人都不可能獨攬知識,也不能限制別人利用他自己的知識。當然,知識的傲慢更是應該去除的心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