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39 期 2001/12/31 -- 2002/1/6 文化廣場
 
與蘇花公路有緣的畫家曾興平
朱美娘  
 

畫家曾興平先生是花蓮玉里人,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畢業後,選擇居住於台東市,並任教於台東師範學院,擔任美術系教授。他一方面從事藝術創作,一方面推動台東地區的美術教育,作育英才無數,且成績卓著。行政院文建會有鑑於他的成就,於民國八十四年七月起為他舉辦了全省巡迴畫展,蔚為藝壇佳話,轟動一時。

曾教授的作品以水彩畫居多,並以描繪家鄉玉里及花東的自然山水為主,例如:小野柳、都蘭灣、三仙台、蘇花公路、南橫、綠島、蘭嶼…等美景常見於其作品中。

青年時期的曾興平,從十九歲起即與蘇花公路結下了緣。為了求學與任教,共七年的時間,每年四次往返於玉里與台北文化大學之間,其間峰迴路轉艱辛的路途令他畢生難忘。尤其是中間蘇花公路(由花蓮至蘇澳)那一段的驚濤駭浪,再加上若遇颱風、大雨或山崩,就必須下車徒步或等車的過程…,這些苦根本難不倒意志力堅強的曾先生,反倒是蘇花公路的美激勵了他繪畫的創作源源不斷。

曾興平先生與「蘇花公路」的緣份匪淺,由畫作中可透露出這份濃濃的情感。曾先生的師長劉文煒教授對他的評語是:「曾興平先生才氣過人又反應靈敏,埋頭苦幹,毫無怨言,用功認真,他今日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有人說,曾興平教授的畫儼然是台東文化的重要資產之一,兼具紀錄保存和闡揚鄉土的雙重時代意義。

曾先生認為;繪畫的領域是多方面的,繪畫創作的方法像大海一樣大而寬廣,像海浪一樣沒有定浪。他主張繪畫表現不僅僅是大自然原貌的呈現,而是透過思想重新組合,表達內在人文情懷,使之自然流露,以達到不刻意的水到渠成。


蘇花公路緣

蘇花公路是花蓮與外界往來的一條重要道路。作者因為有求學時那七年的艱辛過程,才有機緣深切的體悟蘇花公路真正的美。它的美、它的天然,使得作者忘卻了路途的遙遠與勞累,雖然艱辛卻甘之如飴,更是回味無窮!欣賞著這幾幅作品即可得到印證。

一波又一波的長浪拍打著蘇花公路沿岸,滾滾浪潮在層層山崖下激盪著,浪花如白色的游龍活生生的,懸崖峭壁九拐十八彎,公路像白色的細絲帶繫在山邊,看起來的確驚險。此畫色調雖冷,卻掩不住作者內心澎湃熱烈、樂觀進取的上進心。

曾先生有傳統謙虛的美德,對於師長的教誨與提拔充滿了尊敬與感恩之情,自己更是努力不懈,不負上天賦予他的良好資質。他很愛畫山畫海,對於「一波波浪潮」,他的看法是:由於前浪的烘托才使得後浪更形優美,而不僅僅是後浪推前浪而已。看來曾先生的確是一位懂得「飲水思源」的畫家。


大學之道─蘇花公路

蘇花公路美景甚多,深入到岩壁之下與滾滾波濤近在咫尺,一股神秘非凡的氣氛油然而生。

為此畫曾先生寫詩云:「遊歷此路憶當年,彩繪大地山川偉。璞石華岡東與北,自然之學筆墨留。」畫家心目中的大學之道,很明顯的就是指這條由花蓮通往文化大學必經的蘇花公路。

「大學之道—蘇花公路」大膽的使用了黃、橙、綠與墨色,遠山與近景、中景彩墨與水份大塊交融,流利暢快且色彩亮麗,真如所謂的「不刻意的水到渠成」。曾先生爽朗、豪邁的個性由此也可略見一斑。

除了渲染技巧外,前、中景也用了半乾半濕重疊畫法,整幅畫給人的感覺是一氣呵成,十分簡潔而快速有力。

左下角岸邊海水浪兒輕飄飄,水波映著山色,像似金色的魚群活蹦躍動著,作者作此畫當時的心情彷彿回到了十九、二十時黃金年華!


蘇花公路的心影

這是一幅由高空鳥瞰的蘇花公路山海景觀,層層山崖在視覺上似被壓縮了,但還是感覺壯碩無比!細細彎彎的蘇花公路遠在天邊又似在眼前,此情此景乃日後作者憑想像與觸動而畫,那原動力自是一股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那份「真情」確實感人!

這幅畫的技法,大致上是先渲染再用重疊法,重要的是水份的控制與筆觸的運用。作者告訴我他在這幅畫上所用到的一些國畫皴法,如源遠流長的瀑布用了「披麻皴」筆法;水邊石頭影子等較有角度呈塊狀的部分用了「摺帶皴」法;小山頭、石壁邊的紋路用了「解索皴」的筆法等。

一九九四年繪「蘇花公路的心影」時,作者已經四十九歲。這幅畫的內涵對作者來說,想必是刻骨銘心的,因此才會誕生這幅壯闊懾人的絕妙佳作。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