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書 名:金錢簡史 作 者:Jack Weatherford 譯 者:楊月蓀 出 版:商周出版
比討論其他任何單一主題的文獻,都要多上許多。很早以前就有人宣稱,沒有別的主題,即使包括愛情在內,曾經驅使更多的人瘋狂;稍微熟悉貨幣類文獻的人,一定可以了解這種心情。對於金錢既愛又恨的心理,也許更為常見:金錢是自由最有力的寶貝,同時也是最為邪惡的壓迫工具。此一最廣泛流通的交易媒介,在一般人的心中,全面喚起了一種焦慮不安,亦即那種因為置身於無法理解的過程而有的不確定感,而一般人對此又是愛恨交加,因為他們熱切地渴望得到此一過程的某些效果,但,對於其他與這些可欲的效果一起到來、不可分割的效果,卻又恨之入骨。
貨幣面對的道德挑戰
海耶克認為貨幣的運行,就像語言或道德那樣,是一種自然演化的秩序,而解釋這種秩序的理論,又是最不容易求得圓滿的。因此,貨幣專家們至今仍然對一些重大的問題爭論不休。有些這方面的專家甚至已經認命,不再追求圓滿,因為在他們看來,各種細節必然都無法被察覺,而整個秩序又是如此的複雜,以致於如果能夠抽象地說明貨幣秩序據以自化形成的種種原則,我們就應當感到心滿意足。
貨幣不僅讓專門學者感到苦惱,道德家們對於貨幣的猜忌也是沒有一刻鬆懈的。貨幣好比是萬能工具,誰掌有了它,誰就有力量,能夠以最不著痕跡的方式,實現或影響最多種類的目的。對於這個萬能的工具,海耶克舉出兩個讓道德家猜忌的理由。一是雖然一般人一看就明白許多別的財富項目被用來作了些什麼事;但,我們通常無法分辨使用貨幣究竟給自己或別人帶來甚麼具體的影響。二是即使在某些情況下,貨幣所造成的影響可以分辨出來,但貨幣雖然可以用來行善,也同樣可以用來為惡。因此,對於有錢人來說,金錢之功用在於其萬能;然而,對於道德家而言,正因為金錢萬能,所以金錢更不值得信任。而且,經由巧妙地運用貨幣,進而取得的巨大利益,看起來一如商業買賣,和體力付出無關,也看不出有甚麼其他的功德,甚至就像「純粹紙上交易」一語所表達的那樣,毫無實質基礎。
貨幣可行善亦可為惡
海耶克問說:如果各種工匠因為改變了物質形狀而令人驚惶,如果商人因為改變了無形的價值而令人恐懼(見本刊37期經濟講義),那麼運用最為抽象,而且最無實質基礎的經濟制度,造成種種無法分辨之影響的銀行家,會有多令人驚懼呢?是不是如此一來整個事態的發展就達到了一個頂點,而在這個漸進發展的過程當中,具體看得見的目的與手段,逐漸被抽象的概念所取代,被用來形塑種種規範,引導我們日常的活動。而貨幣,似乎不是在可以理解、值得讚佩的實質造化範圍之內,而是在具體幻滅、抓不住的抽象主宰一切的空寂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