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38 期 2001/12/24 -- 2001/12/30 論衡【大陸現場專欄】
 
台商投資中國宜有全球佈局眼光
高長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中國已在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有謂台灣企業的新一波投資中國熱潮正在興起。產業的外移,是會「掏空」台灣經濟抑或有助於提升台灣產業競爭力,為台灣產業的轉型創造有利的環境和條件呢?


投資中國 未見弊端

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的調查研究發現,台商赴中國投資後,台灣母公司仍繼續維持生產者,無論是資本額、營業額和獲利情形,平均而言都比赴中國投資之前有所成長。這些廠商在兩地間的生產活動,較少採取垂直分工,較普遍採取水平分工;同時,台商在兩地生產的產品有明顯的區隔,留在台灣生產的貨品大部份附加價值較高。另外,若就企業經營活動觀察,在中國的子公司大都只有生產作業,其他的活動如商情蒐集與研判、新產品開發、產品設計與測試,以及技術研發、產品行銷等,則絕大多數由台灣母公司負責。

台灣企業對中國投資愈來愈多,是否造成台灣同類型產業的發展優勢逐漸喪失?觀察過去十多年來台灣製造業的發展,台商赴中國投資確實造成台灣某些傳統勞力密集加工型製造業之生產萎縮,例如皮革製品、木竹製品、成衣服飾品等;不過,由於新興產業代之而起,同時台商在中國與台灣生產的產品有明顯的區隔,對於台灣的母公司及所屬產業並未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例如電子業、化學材料、化學製品和金屬基本工業等都是。


謹慎分工 互蒙其利

近年來,台商在全球化佈局的思維上,相當重視利用中國的資源與市場腹地,利用特有的產業網絡在兩岸進行分工佈局,一方面是到中國投資初期,新公司會利用既有的產業網絡,繼續向台灣採購所需的機器設備和原材料、半成品等,同時將生產的成品或半成品回銷台灣,因而使得兩岸的垂直分工更加緊密。

不過,在另一方面,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供應廠商,也會因為產業網絡的關係,主動或被動地隨著下游加工製造業者前往中國投資,使兩岸產業在製造方面的分工縮減。後一種情形就個別企業來看,將生產線轉移至中國之後,台灣母公司發展成為營運基地,往往著重在經營管理、研發、市場行銷、財務調度及人才培育和技術的支援,形成企業經營在兩岸間的功能性分工格局。兩岸加入WTO後,雙邊經貿交流趨於正常化,這樣的分工模式將會繼續強化,如能順利進行,對台商的全球佈局,以及國際競爭力的提升是有益的。

未來在WTO架構下,兩岸經濟都將更加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同時兩岸之間相互競爭也將加劇,對市場、對原料、資源、資金、人才等各方面,都將出現更激烈的直接競爭。業者必須更努力、更小心,不能過於一廂情願,而台灣內部也應在安全、安定、公平的自由環境之厚植上盡心盡力才是!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