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37 期 2001/12/17 -- 2001/12/23 文明探索
 
洛陽家家學胡樂
陳宗益  
 

當代胡樂風行的盛況,可以從唐代詩人王建的〈涼州行〉中略知一二:「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


自古以來,音樂是每一個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舉凡各民族在狩獵、祭祀、戰爭及豐收等重大活動中,都會運用各種音樂來搭配儀式的進行。音樂本身也被視為與上天的溝通的一種方式,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在現代社會中,音樂對人們的精神生活影響仍十分巨大,其中以外來的西洋古典音樂為主。許多人都以學習鋼琴、小提琴、長笛為高尚的嗜好,國家級的樂團大部分也都以演奏西洋古典音樂為主,整個社會深受外來文化的薰陶。

像這樣廣納外來文化的現象,其實是過去的歷史在這塊土地上的再次重現。遠在隋唐時期的中土,外來音樂,或稱之為胡樂,也是如此的蓬勃發展。為何胡人的音樂在當時如此盛行呢?有句話說:上行下效。因為在隋唐以前,南北朝的歷代統治者大都非漢人,因此大量的外來音樂得以傳入中原,風行於朝中與民間,為漢族音樂注入了新的生機。

到了隋唐,更以胡樂為主體,制定各種朝廷饗宴音樂。根據唐六典記載:「凡大燕會則設十部之伎於庭,以備華夷。」文中的「十部之伎」就是以西域各地音樂為主,包含中原的傳統音樂所組成的十種風格的音樂。

每種音樂皆有舞蹈表演。在演奏上更突破傳統漢族樂器編制,加入了大量打擊樂,如:毛員鼓、都曇鼓、答臘鼓、雞婁、鼓羯鼓、腰鼓及銅鈸,可見音樂中含有強烈的節奏感。另外還有箜篌、琵琶、五絃琵琶、篳篥、貝等外來樂器增加了多樣的表現性,使得中華音樂的基礎,繼春秋戰國後又有了新的拓展。

當代胡樂風行的盛況,可以從唐代詩人王建的〈涼州行〉中略知一二:「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然而,真正鼎盛的時期,則是從初唐到玄宗為止的一百三十九年。除了西涼樂外,宮廷更納入了高昌樂、龜茲樂、疏勒樂等西域中亞的各國音樂;此外,東亞的高麗樂、南亞的南詔、驃國及天竺樂也在唐朝音樂領域中,佔有一席之地。可見一千多年前,兼容並蓄的唐代,已富有世界音樂的概念了。

唐朝的音樂形式百花齊放,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歌舞大曲」;而唐代最廣為人知的歌舞大曲莫過於「秦王破陣樂」了!這首「秦王破陣樂」,相傳是唐太宗為秦王時,征伐四方期間所做之曲。等到唐太宗即位後,便宴賜群臣,共同演奏氣壯山河的「秦王破陣樂」。

貞觀七年,太宗擴充其表演形式,親自製作破陣樂舞圖,命起居郎呂才依圖教授舞者,表現將士披甲執戟的壯盛軍容,名之為「七德之舞」。根據史籍記載,當時舞者編制多達一百二十人,人人披金飾甲執戟而舞,配合著音樂展現出軍隊的威猛剛正。

當「秦王破陣樂」正式在宮廷演奏時,高昂的舞者,交錯的陣容,威武的氣概,使人莫不感到一股嚴正懍然之勢。伴奏明快的樂風,鳴金擊鼓,慷慨激昂的演奏,聲傳百里,聽者觀者莫不大受感動!文武百官皆高呼萬歲:「此舞皆陛下百戰百勝之形容!」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