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書 名:金錢簡史 作 者:Jack Weatherford 譯 者:楊月蓀 出 版:商周出版
自1997年7月2日開始引爆的東南亞、東亞,終而成為「亞洲」金融風暴的災難,其實一直都沒有結束;其將伊於胡底、有朝一日幸而止息後,會不會以及何時會再有類似風暴再起?諸項疑問充塞世人腦際。雖然極可能得不到令人滿意的標準答案,但可以確定的是:金錢是禍源。而「見錢眼開」、「錢能使鬼推磨」、「人為財死」等等自古以來即流傳世間的諺語,無不道出世人愛錢、錢對世人重要性之一斑。縱然有著「君子愛財(錢),取之有道」、「勿做金錢奴役」的勉語和警語,可是「搶錢」風氣仍然熾熱,甚至在衍生性金融商品愈來愈多的今日,有著燎原趨勢。
在愛錢的同時,社會上卻也瀰漫著一股譴責「愛錢」、「銅臭味」,以及撻伐「功利」(也是以錢表示的名詞)的詭異氣氛。人類對於錢財的愛恨交織,甚至於超越對「情」的感覺,那麼,「直叫人死生相許」的形容詞也當然頗適合於錢了。不過,「問世間『錢』為何物?」恐怕更是一句貼切的問語。
對於這個也許被所謂的專家、行家們認為是經濟學幼稚園的問題,很可能永遠找不到令人滿意的標準答案。國際著名的華裔產權經濟學專家張五常教授,在1963年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攻讀博士學位時,旁聽艾爾秦(A.Alchian)這位怪才名家的課,學期一開始第一堂課,艾爾秦一進教室劈頭就問:「什麼是貨幣?」貨幣就是錢的同義字,就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師生們(都是一群IQ頂高的人類)搞了三個星期,還是找不到完滿的答案,而艾爾秦在多年後雖發表了題目為(什麼是貨幣?)的論文,但仍然被認為很有待商榷。
貨幣有其「自化」秩序
類似的故事也發生在已故的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海耶克(F.A﹒Hayek)身上,而這位終其一生不斷致力於對抗社會主義、並揭穿其荼毒人類的真實面目,以增進人類福祉的大儒,對於錢或貨幣的描述,更讓我們嘆為觀止。(下文引述的海耶克觀點來自其著作《不要命的自負》第六章第四節)
海耶克不客氣地說,一般人對不懂的事物,往往因為猜忌而產生厭惡心理,對於貨幣就是如此。尤其因為貨幣是高等文明秩序中最為抽象的機制,這種厭惡心理 也就更為強烈。貿易倚賴貨幣,透過貨幣的媒介傳導,個別特定的交易行為,可以在最遙遠的地方,以最間接的方式,造成種種最為一般化、而且也最不容易理解的影響。人類的合作秩序若要源遠流長,就必須藉助於貨幣。但,貨幣也將使引導人群合作的種種機制,覆蓋在一層濃霧之中。
一旦「以物易物」被以貨幣為媒介的間接交易所取代,原本還可以理解的事物便消失不見了,而代之而起的種種抽象的人際互動過程,即使是最有洞察力的人,也無法全盤理解。就是因為如此,海耶克才說,貨幣,或者說我們平常所使用的「金錢」,是所有事物當中最難理解的東西,海耶克還將之比作「性」,是人類最不可理喻的幻想所投注的對象;貨幣和「性」一樣,同時令人陶醉、令人迷惘,而且受人排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