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36 期 2001/12/10 -- 2001/12/16 論衡【媒體觀察】
 
民調的變調
張錦華  台大新聞研究所教授
 

造化弄人,這一場選舉台北市的結果十分令人意外,許多表現優異,高知名度,高支持率的候選人紛紛落選,包括新黨的賴士葆,國民黨的丁守中,潘維剛,以及無黨籍的施明德等人。歸結滑鐵盧的原因,大家認為主要都是「民調」惹的禍。

但這並不是說民調「不準」,相反的,很可能正是大家都相信民調「很準」,所以政黨與民眾根據這個「民調結果」開始改變投票決定,思考如何讓自己支持的政黨或其他優秀人才能有更多的當選機會,於是政黨與選民都展開「配票」策略,不再把票投給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候選人,而是救援其他「告急」的候選人。

從以上的觀察來看,台灣的民意調查現象,不但具有「本土」特色,而且具有「後現代」的特徵呢。因為顯然只有在台灣這種大選區制,同黨多人競爭的局面才會因為民調結果而出現這種「配票」機制,我們在西方民主政治的教科書中可都沒有看到過相關的討論呢;此外,「民調」結果居然可以對選情造成這麼大的影響,也只有在當前這種高度符號化的後現代社會,配合精確的數字統計,調查的策略,以及媒體的廣大散佈力量才會出現呢。

結果很荒謬,原本表現優異,獲得高度支持的候選人反而落選了,「告急」的候選人反而扶搖直上。民調原本反映了某種民意真實,但是,這個真實的結果卻發酵成否定原有真實的效果,我們大概只能感嘆:人算不如天算。

候選人原以為努力加上智慧就可以打造自己的未來,很多選民大概也自以為靠著自己的一張選票就能夠達成某種目標,學者原以為發明了民意調查的技術就可以反映真實;但是,民調與我國的選舉生態的互動結合下,選舉結果的變化出乎預期,在跌破的滿地碎鏡片之中,也許也是我們面對政治荒謬,人生無法預期的時候吧。

一次選舉,讓我們再一次親身經驗世事不能盡如人意,但是其實也正是重新思考人生意義的轉機;許多落選的候選人都說,落選其實開啟了人生的另一扇窗,有人要去讀書拿學位,有人要多陪陪家人,有人要投身公益事業,有人要靜下來思考自己的下一步。逆境反而是良師,倒退其實蓄積了另一次前進的能量呢。

不過,民調的「效果」卻否定了民調的正確性,這樣的民調意義何在?變調的民調將會成為我們台灣民主政治的常態嗎?本土的政治學研究必須再加把勁了。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