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35 期 2001/12/3 -- 2001/12/9 紀元副刊
 
春風化雨之我思
矛盾與困境的抉擇
陳松齡  
 

「傳統、榮譽、紀律、卓越」vs「及時行樂、抓住生命、讓你的生命成為不凡、喔!船長!我的船長!」

只要是看過〈春風化雨〉這部電影的人,都會對上述的台詞非常熟悉。

其實仔細對照兩列文句,就會發現一個是指向團體主義,一個則是彰顯個人的生命。前者嚴肅而不斷要求約束自我,從外塑造德性,後者自由而標榜釋放熱情,往內提昇自我。這兩種衝突不僅是在此部電影中上演。在人類的歷史、在家庭生活,在我們每一日每一種的決定中,都會經歷到這樣的境遇。

正由於這部電影關切的是這樣永恆難解的問題,才如此的震撼人心。


一、 凱丁老師——自由浪漫 vs 恪遵禮俗

凱丁老師也曾為「死人詩社」一員。當他微笑又帶些膽怯地從學生手中取過留有他親筆做註的詩集,開玩笑地否認那並非他的筆跡時,可以想見的是,他必然有過不堪回首、熱情澎湃、孤意獨行的青澀時光。然而年長後——我們可以相信他定然歷經了一段峰迴路轉的歷程,說不定拍成電影更勝於此——他卻成了一位溫和謙恭,願意在禮教嚴謹的校內執教,內蘊熱情卻絲毫未減,誓以教書為職志的老師。這兩種矛盾的統整與圓融,形成了他獨具魅力的人格特色。

凱丁的角色成功之處,便是他一方面保有天真的熱情,相信內心的指引,也鼓勵學生如此追尋;一方面卻又寬忍世俗的規範,不論那是多麼難堪。——我相信大家一定都對最後一幕中,凱丁要步入上課中教室前,客氣詢問新教師可否讓他入內收拾東西的片段印象深刻。他對離職沒有怨忿之情,對新老師迂腐的教法沒有不齒批評。他這種端莊自重,瞭然一切卻又坦然接納的作為,不但樹立了明師形象,也為他贏得了學生的愛。

凱丁在那樣的學校執意遂行自己的理想,求真的精神令人欽佩。然而尼爾的死亡雖非他所願,與他實非無關。他盡了正確教導的責任。他對學生說「我要你們獨樹一幟,卻非要你們置身危險中。」也在尼爾向他求助時,說「你一定要先跟父親談」,可以說仁至義盡。但可惜的是,他的學生並沒有能力如他一般,闖過那些天人交戰的難關。

看了凱丁的故事,讓我想到蘇格拉底的洞穴隱喻。當你確知自己握有真理,得知真相的時候,是要獨自脫逃,還是要回到洞穴,冒著犧牲自我的危險喚醒那些沉睡的人?因為喚醒他們以後,你要面對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安危,還有他們本身的自戕。

蘇格拉底並沒有給我們答案。或許他在千百年前就知道,到底要如何撿擇眼前的路,除了自己之外,沒有任何人可以給出答案。


二、自殺的尼爾——實現自我 vs 毀滅自我

尼爾無疑是故事發展的主線。故事從他與父親入學第一天的意見不合開始,也在他的舉槍自戕後不久落幕。這麼一個富正義感、溫暖、天才洋溢的青年,卻由於與父親意見相違而選擇早逝,是整部片子最令人唏噓之處。

相較於凱丁的統整圓融,尼爾毋寧是處在一種分裂不實的狀態中。一方面,他成績優異、是同學中的領導人物,對室友塔德的照顧溫馨感人。一方面,他在家中毫無地位、對父親權威恐懼備至、溝通嚴重不良,對自己衝動做出的決定無法善後,最後終於一死了之。

尼爾的悲劇其實是可以避免的。只要他對自己的父親、自己的夢想多一些耐心與信心。猶記法國一位偉大的印象派畫家(好像是塞尚吧),即為法官之子。其父命他進入法律學校就讀,他卻逃家當了船員,如此一邊流浪,一邊不斷練習作畫。幾年後回來,父親又要他選擇當兵或入校,他依然選擇了當兵。這樣貧苦維持了幾年,終於名滿天下。像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有的時候,我們不能怪罪命運弄人。用暴力對待他人與自己,同樣有罪。很多事情不是溝通可以解決的時候,有賴時間的疏通。尼爾的無可轉圜,正與他父親的無可轉圜相對應。尼爾可以晚一些參加話劇表演、可以在遵從父親的指示入軍事學校就讀後再做打算,也可以選擇逃家。他帶著絕望與報復的心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只會讓事情無可挽回。面對人生的逆境時,耐心與信心,和決心一樣的重要。或許更為重要。這點如果在年輕的時候學不會,就會造成許多叫人扼腕的悲劇。(待續)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