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特別是青少年,更需要父母有時把他當嬰兒般疼愛,適時給予安全感,有時當朋友閒聊,毫無戒心地談天說地,有時像孩子般把孩子當依靠,讓孩子親身體會被需要的感覺…
八月底,我們九個都超過四十歲的媽媽、婆婆帶著一個九歲的小男孩,背起簡單行李直闖太平山。沿途風景幽美,愈往山上愈是煙霧飄渺,慢慢地我們身陷雲海,彷彿置身仙境,可以看到大夥兒的臉跟聲音一樣,都是笑開的。
我們這群懂得愛自己的女人,將這趟旅行命名為「戶外研習營」,至少我是這麼跟孩子們說的。我們住大通舖,晚上掌燈夜遊,清晨摸黑等日出,雖然重重的雲霧擋掉陽光,但同伴們嬉唱戲鳳,加上鳥兒清脆的嗓音來伴奏,我們都知道今天將是美好的,僅管雨滴一陣一陣地降落。
最後一天晚上九點多,在回程火車上,國三的兒子來電告知,明早六點就得出門去畢業旅行,要早點睡,不等我了。我提醒他記得打包行李,因為有些擔心,所以睡意全跑了。
回到家,孩子都睡了,但看不到任何行李,急切地輕聲喚醒他,便自顧洗澡去。從浴室出來,映在眼簾的是「孩子躺在客廳地板上又睡著了」。我有些氣又急,大叫他三聲,他站起來,無奈地走回房間,打開衣櫃又走回客廳,煞有其事地望著坐在椅子上的我。
兒:「妳去研習三天,就是學會回來怎麼罵人啊!」
我:「我沒罵你。」
兒:「你很大聲。」
我:「因為我很急,才會大聲,但沒罵你。」
兒:「急也不需要大聲,在我的主觀意識裡,大聲就是在罵人。」
我:「我真的沒罵你的意思,只是很急,因為你都沒打包,你明早就得出遠門。」
兒:「急什麼?才三天兩夜,只不過就兩套衣服嘛!妳每次都這樣。」
我愣了一下問:「上星期我有大聲嗎?」
兒歪頭想想:「沒有ㄚ!」
我有點理直氣壯,帶點撒嬌地回:「那你說常常,我沒有ㄚ!是你自己打電話來,讓我有些緊張,而你什麼都沒準備,我當然會急,因為怕你東西沒帶齊,如果我們角色互換,你會怎麼做。」
兒:「我會走過去搖醒你,問你行李準備好沒?才不會像你那樣,站著大聲叫。」
我突然意識到,吾兒已經長大,我似乎掛慮過多。
在對話中,我們試著與對方核對想法,不隨便自己猜想,這個習慣是在多年來上課、進修、做義工中慢慢養成的。一路走來,孩子教會我許多學校沒教過生活知識。
常聽朋友說:「我家有青少年,說話不禮貌、頂嘴、摔門、講不聽,或是回家都關在房間裡不出來、不理人、電話講不停…叛逆的不得了。」
我常會回問她:「你認為怎樣叫頂嘴,怎樣叫不說話,什麼時候你會認為孩子變壞了,什麼狀況叫叛逆。」因為在學習過程中也常這樣問自己。後來我再反問自己:「你能讓孩子說什麼?說多少、什麼能說、什麼不能說,孩子該說到什麼程度,才不會被說『變了』。你什麼都能聽嗎?怎樣才叫不頂嘴,怎樣才不叫叛逆…。」想通後,其實都只是個人價值觀角色認定的問題,如果學會拐個彎、換個角度想,一切都會不一樣,因為孩子也是一個「人」,需要成長空間,需要父母的尊重與支持。
曾聽過這麼一句話:「父母陪著孩子一起成長,孩子陪著父母一起成熟。」尤其是青少年,更需要父母有時把他當嬰兒般疼愛,適時給予安全感,有時當朋友閒聊,毫無戒心地談天說地,有時像孩子般把孩子當依靠,讓孩子親身體會被需要的感覺。其實反過來也挺好,只要個人彈性大,扮演任何角色都可以是彩色的。那麼孩子、父母、環境、自然而然會像「賓果」遊戲連成線一樣讓人樂開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