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34 期 2001/11/26 -- 2001/12/2 財經專欄
 
抓住入會的轉變契機
王素彎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經過十二年積極爭取加入WTO的努力,我國終於在今年11月獲得認證進入,並將於明年元旦正式成為會員。加入WTO最大的意義,在於我國能夠本著WTO協定以平等的地位參與國際經貿事務,並與其他會員發展互利互惠的多邊及雙邊經貿關係,是我國重返國際舞台關鍵的一步,既是政府長期努力的成果,更是務實外交的重大突破。


然而取得進入WTO的通行證,並非全無代價,除了入會第一年所需繳交的會費(含年費及營運資金)約合新台幣9,452萬元以外,入會對國內經濟的影響,卻無法明確估算。不過,各種減讓承諾,包括農、工產品關稅的大幅調降、進口管制的解除、服務業市場、菸酒市場及政府採購市場的全面開放,將使國內產業面臨更大的競爭。但對消費者而言,各項民生消費物品因關稅而調降,國人將可購買許多便宜進口貨,如進口洋酒、樟腦油等產品免關稅;而新鮮蘋果與西洋梨、高麗紅蔘、香菇、冷凍蟹與冷凍牡蠣、乳酪、冰淇淋等產品關稅均調降一半,化妝品、啤酒、木製家具、冥紙在2004年或2005年將降為免稅。此外,國際市場的更為開放,提供我國產品寬廣的銷售空間。

加入WTO後,因為第一年農產品的關稅降幅高達30%,現行41項管制進口的農產品也將大幅開放,一般預期農業所受的衝擊特別大。根據政府於1996年所做的預估,我國一旦加入WTO,至2004年將有10萬農民失業。但根據最近以2000年為基準所做的推估,我國入會後受衝擊的農業人口約在18,000人到27,000人;其中約有40%的農業勞動力會自動離農或轉業,扣除這一部分,實際受影響者約1萬人。為此,政府除了規劃發展休閒農業、協助中高年農民轉業及發展社區安養體系等三項輔導措施外,也將逐年編列1,000億元以處理我國加入WTO後對農業造成的衝擊。對於過去受到收購保證價格保護的稻米生產,政府也擬採第二期稻作分年分區輪流休耕,以免在14萬公噸稻米進口後影響現有稻米價格。

不過,農委會對於休耕的規劃,並未考量稻米品質的因素。而且雖然入會後,農業部門將面臨中國大陸成本低廉農產品的競爭壓力,但也是產業調整與轉型、升級的關鍵,更是國內優勢農產品進行外交的機會。最瞭解國內外市場商機的貿易商,都認為只要適當的促銷與完整通路的掌握,國內優勢農產品的銷路反而更廣,更有機會躍上國際市場的舞台。

因此,加入WTO的應變措施,更應該是鼓勵農民致力研發獨特的農產品質、加強策略聯盟、整合產銷體系多元化、縮短供銷時空距離。這些若能透過農政單位與農會體系來完成,則本土農業並非完全沒有發展的機會。畢竟,農民最需要的不是一味的補助,而是長遠的生計之路。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