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33 期 2001/11/19 -- 2001/11/25 財經專欄
 
受苦中 將現繁榮
吳惠林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這一段日子以來,幾乎國內外各家預測機構都再三下調全球經濟表現。台灣經濟表現調降的程度還相對較大。在此氣氛下,台灣人民難免感染悲觀,內心難免徬徨、慌亂。在一片低氣壓中,卻也零星冒出希望火花,10月29日《華爾街日報》社論就是一例。


由灰燼再建繁華

〈從灰燼中再建繁華〉是這篇社論的題目,此文值得重視的一大要因,是貝克與墨菲兩位作者都非泛泛之輩。貝克(G.S.Becker)教授是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另一位墨菲(K.M.Murphy)教授是貝克的嫡傳弟子,目前任教於芝加哥大學商學院。這兩位都是治學嚴謹,著作等身,而且都不是輕易發言評論者。更重要的是,他們都關心實際社會的問題,懷抱著與人為善的胸懷。

該文一開頭,就引用十九世紀知名的古典經濟學者密爾(J. Staurt Mill)的理論,「只要保有知識與技能這兩大引擎,則一國經濟就能迅速自重大災難中復甦」。兩位教授指出美國就是充分具備這兩大法寶的國家,所以911恐怖攻擊事件不太可能傷及美國經濟的中長期遠景。

為了強化他們的立論,兩位教授舉日本神戶大地震為例作數據印證。該地震對日本造成的總損失是1140億美元,相當該年日本國內生產毛額(GDP)的2%強,而神戶地區的GDP只花一年多就回到地震前水準。當今美國911事件的總損失,以600億美元計,僅占美國實體資產總值和生產性資產總值各約0.2%與0.06%,可說微小。這與9月14日克魯曼(P.Krugman)估計的損失不超過全美財富的0.1%,可說相當。言下之意,美國的復原速度較神戶理應快得多,因為受創較輕,且美國的知識及技術或者人力資源及體制較強。


知識與技術兩大引擎

兩位教授也就最被各界看重的「心理面」觀察,認為即使有影響,也只是暫時性的。他們舉1962年古巴飛彈夾帶核戰爆發危機為例,只讓美國GDP重挫數月而已。而1970和80年代石油危機,雖也重創當時個別產業發展,但促使美國對進口石油依賴率遽降,也使後續類似事件的衝擊大減。這些事例顯示:經濟體具備自我調適能力。兩位教授接著再以受害最直接、最深的航空業為例,載客率早已恢復八成,證明心理不安會隨長時間未發生進一步意外而減輕。他們最後再假設恐怖份子持續攻擊、每年造成航空業110億美元損失,而且再造成150億美元的實體資產損失,兩者每年的總衝擊為GDP的0.3%,仍然遠低於兩次石油危機時油價上漲對GDP約1%的影響,何況美國有著充沛的人力與實體資源,又有創新技能,繼續讓經濟再創高峰有何困難?

這真是一篇精彩的文章,有理有據,突破當前悲觀驚慌的說法,給世人脆弱的信心建立起一道堅實的基礎。如果再加上我們提過的「大破壞大建設」歷史經驗,美國經濟之提振應不會太久。至於會有多快,視經濟體的調節活力而定,而主人就是每位活生生的「個人」。只要相信貝克、克魯曼說法者愈多,復甦的力道就愈大。在美國復甦快速下,被日內瓦世界經濟論壇看好未來具強勁競爭力的台灣經濟,又哪裏不會儘快反彈回升呢?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