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32 期 2001/11/12 -- 2001/11/18 文化廣場
 
書藝內斂 治學嚴謹
書風獨幟的臺靜農先生
周苓  
 
行書成扇-南田飛龍曲-陳井星先生收藏(上圖)隸書四言聯-集石門頌字-臺益公先生收藏(下)

今年是臺靜農先生百歲冥誕,史博館特舉辦臺靜農書畫紀念展,期能將臺先生的作品作一完整回顧,讓更多書畫同好能飽覽書藝之美…


書法是充滿韻律感的藝術。抑揚頓挫的線條,加上疏密濃淡的變化,使觀者在流覽時體驗到連串張力造成的視覺快感。同時書法也是材料最單純的藝術﹕一支筆,少許墨,卻能揮舞出生命的脈動仰息,凝煉成不朽的意志和風骨。試想還有什麼藝術能以如此簡樸的素材,而達到如此高深的精神境界?古人說﹕「字如其人」、「心正則筆正」;事實上,書法藝術的境界所在,不在於筆墨技巧,而在筆墨所透露出的人生歷練與品格涵養。


獻身文學的書法家

臺靜農先生是著名的文學家和文學史家;他的一生幾乎橫跨二十世紀,目睹舊中國的變遷,西潮東漸,經歷了革命、五四學運、抗日戰爭,最後落腳於台灣。然而不論時局如何變遷,臺先生堅守學術崗位,一生治學,文學、書畫、經史,卓然為一代大師。書法對他而言;原是自修的功課,也是抒懷解鬱的良方。由於時局所限,才思抱負未能盡興發揮;曾在自序中提及﹕「戰後臺北,教學讀書之餘,每感鬱結,意不能靜,惟時弄毫墨以自排遣,但不願人知」。退休後潛心書藝,成了晚年最大成就。七十歲之前作品甚為少見,八十歲前後的臺靜農才展現出剛勁挺拔的自我風格。

1902年臺先生出生于安徽霍邱;本名傅嚴,後改名靜農,字伯簡,晚號靜者。幼年時接受傳統私塾教育,後閱讀了嚴復的西學著作而萌發改革的思想。中學時臺靜農與同學合辦《新淮潮》雜誌以響應五四運動,結果造成學潮而離校。後來進入北大,結識了董作賓、常惠、莊尚嚴等。離開了北大研究所國學門後,便開始了中文系的教學生涯。曾因和魯迅的親近和偏「左」思想,而有三次牢獄之災。早年的治學重心在小說創作、研究評論、散文和整理編輯民歌集。


讀書寫字結緣一生

臺先生對書法的愛好來自於父親的影響。北京求學時期,由於熱衷西方新思潮,使他一度認為書法是「玩物喪志」而中斷了書藝,直到抗戰遷居四川白沙時,臺靜農才重拾筆翰,且先後受益於沈尹默、陳獨秀、胡小石等名家,也窺見了明代倪元璐的書法之美,對他以後的書風有著重要影響。

幼年時期的臺靜農以顏體《麻姑仙壇記》作為楷書的最初範本,中年後的楷書喜習魏碑風格,或雄健茂密,或古拙質樸等,均屬于隸書轉化為楷書的過渡型書體。臺靜農認為書法藝術源於豐富的漢字造形,因為漢字的起源來自圖象,美感與生俱來;因此書法與繪畫有密切的「血緣關係」,二者可以互相資取,所以臺靜農也不乏清新的畫作傳世。一般認為,臺靜農的書法以隸書和行書最為可觀,數量多且成就高。但篆書、草書和楷書也都各有特色。


書風獨特記錄心境

臺靜農的篆書多為筆畫方折硬瘦、大小參差的銘文;或是質樸率真,近於古隸的刻石。臺先生謙稱自己不懂六書,即使喜好兩周的大篆和秦代小篆,也不敢輕易臨摹,可見其嚴謹的態度。他臨寫的特點是用自己熟悉的筆姿與體勢,變化傳統篆書的線條與解構,產生新筆意。

隸書方面;臺先生早年從規矩的《華山碑》和筆法靈動的鄧石如墨跡入手,在四川時期對漢簡作過研究和臨摹,同時也受到書家胡小石方筆隸書的影響。來台之後對《石門頌》最下苦功;此外也特別留意清代何紹基的筆法。晚年的大字隸書,用筆抖動卻流暢自然。

臺先生草書多與行書混用,並參考了北碑方折的筆勢,顯得陽剛凝重,而沒有放逸灑脫;此外由於在草書中加入了方折的用筆,難免使得筆勢不夠靈巧流暢,容易造成視覺上的突兀,卻獨樹一格。或許是個性所致,即使酒後作草,也「筆筆周到」,較少狂放的筆致。

行書是臺靜農書法成就中最高的一項。臺先生早年學過顏真卿,在四川接觸了倪元璐的書法之後,自此行書的筆勢便受其影響。由於倪元璐為人剛烈,書法剛勁挺拔,雄健渾厚。臺靜農也推崇學習另一位學習倪元璐的書家沈曾植;只是臺先生書風更傾向於遒勁之美。晚年行書雖然還有倪書的意趣,但在用筆和章法上已脫換為臺靜農自己的書風。

臺靜農雖然取法於古人甚多,臨摹範圍甚廣,但臨摹往往只是參考其架構,而運用筆法仍然是個人風格,真所謂「幅幅古人,亦幅幅自家」。他也認為學古創今是很重要的,必須認清書法史的發展脈絡,善用傳統創作為養分,才能為時代創造出新的書法風貌。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