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中國大陸的人民銀行行長最近指出,中國四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為1.8兆元人民幣,占貸款總額26.6%。由於這四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貸款,絕大部分是貸給該國的國有企業,所以引申出來的問題是:中國的國有企業償債能力為何這麼低?
國企償債能力甚低
在改革開放以前,中國的國有企業已發展出相當完備的協作體系。例如1995年10月,我到哈爾濱參觀東安發動機製造廠和哈爾濱飛機製造廠,發現兩個工廠祇有一牆之隔,「東安」生產的飛機引擎專門供應「哈飛」,一牆之隔可以減少運輸成本,所以在協作上彼此的互動非常良好。但是1990年代初期,「哈飛」發展出一種40人座的雙引擎螺旋槳飛機,自認為性能相當不錯,因此想銷售到國際市場。然而由於機件上有著各種缺點,始終無法得到美國航空管理局的適航證明,在國際上找不到買者。最後「哈飛」放棄「東安」的引擎,改用加拿大普惠公司生產的PTGA-27型噴射引擎,Hartzll公司的螺旋槳,及Collins公司或Bendix/King公司的通訊及機艙設備,順利取得認證,開始對外輸出編號為「運12(IV)」型飛機。
「哈飛」獲得國際訂單之後,業績蒸蒸日上;但是失掉引擎訂單的「東安」,營運出現困難,一年大概只剩下不到半年的工作量。有些工人開始只拿基本工資,不用上班,放假在外找副業,以貼補家用。
改革陣痛何時了?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各地國有企業原來所形成的協作體系紛紛斷裂。裝配最終產品這個環節的企業,很快即可以適應市場的競爭。若是生產中間產品的企業,協作鍊一斷,訂單沒有,機械沒有運轉,工人又不能任意辭退,人事的各項開支,馬上成為財務上的最大負擔。在市場開拓無方,薪資壓力又重的情況下,紛紛要求主管部門向各個國有商業銀行施壓,低利提供貸款以紓困。這種現象,在每年年終時尤其顯著。主管部門的回應若稍有緩慢,工人上街遊行、包圍官廳、橫臥鐵軌等等抗爭行動馬上就出現,逼迫官方不得不重視。
由於中國政府對於大中型國有企業,尚未考慮予以民營化,造成其無法利用民營化來籌集財源,協助其他國有企業的營運轉型與效率提升。因此國有企業的困局只有一天拖過一天,找不到真正對策。在拖延的過程中,積欠國有商業銀行的呆帳,也就越積越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