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31 期 2001/11/5 -- 2001/11/11 財經專欄
 
由失業率與全球競爭力看台灣經濟
鄭凱方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
 

十月份有兩項看似矛盾的經濟指標值得解讀。一是九月份繼續攀高的失業率似乎更顯示台灣經濟持續惡化,而世界經濟論壇(WEF)所發佈的台灣成長競爭力排名由第十提升為全球第七,象徵未來五年台灣經濟成長的前景相對光明。該如何綜合這兩項訊息呢?

行政院主計處10月23日公布,九月份的失業人數達51萬9千人,失業率高達5.26%,再創歷史新高,並向上修正全年失業率達4.5%以上。九月份新增的失業者多為壯年及中高齡者,教育程度以高中職以下居多。另外,因工作場所歇業及業務緊縮而失業者,自2000年9月起已是連續第13個月增加,達24.5萬人,較8月增加1.4萬人,這是促成失業率繼續攀升的主因。而代表台灣高科技產業重心的新竹科學園區,在這波不景氣中,亦很難倖免。九月份竹科就業人口為9.27萬人,創今年單月新低。雖然失業率不斷創新高,在台灣已非重大新聞,卻無疑仍是一股令人不安的氣息。

WEF於10月18日所發表的2001年度全球競爭力報告,似乎為台灣帶來一股暖流。台灣在象徵未來五年經濟成長前景的成長競爭力指數(GCI),在全球75個受評比的國家當中,排名較去年上升三名,成為全球第七。GCI指數由3個次指數組成:經濟體科技水準、公共機制品質與總體經濟環境,加權的權數分別為50%、25%、25%,顯示GCI指數較看重的是科技水準,而台灣經濟體科技水準次指數全球排名高達第四,僅次於美國、加拿大與芬蘭,並且被列入21個以「科技創新為導向」的核心國之一。然而,在反應個體經濟環境的當前競爭力指數(CCI)方面,則是維持去年的第21名。這表示WEF所看好的是台灣未來在高科技產業的表現。雖然台灣的高科技產業,在這波不景氣當中亦受波及,關廠、裁員、外移頻傳,但台灣在不具有「低工資之比較優勢」下,WEF仍預期能過渡到創新導向的經濟體系。

失業率為景氣的落後指標,因此失業率的不斷攀升,意味著景氣似乎已壞到極點。面對失業率不斷的攀升,政府各部會積極推動「政府部門創造就業機會方案」、「擴大公共投資提振景氣方案」、「緊急雇用措施」、「救災防制緊急雇用措施」等,而行政院規劃的「照顧服務業發展方案」,計畫將由政府補助需要照顧服務的民眾雇用台灣本地監護工。由以上政府所推動的創造就業計畫來看,政府不論宣稱已創造或可創造多少就業機會,表面上似乎可吸收若干就業人數,但是否也間接鼓勵失業者盡量利用政府所推動的就業計畫而不需要努力尋找工作,或是努力增進工作技能?若是後者的力量較大,政府所推動的就業工程對尋職者雖有短期利多,反而降低他們在就業市場上的長期競爭能力,這對整體的經濟發展當然是有阻力的。這還是建立在政府的財政負擔可以使得這些就業推動計畫得以持續的假設之上;如果政府無力負擔這些計畫,豈不是失信於民?且讓人民未能藉此培養應變能力?

GCI指數代表對未來的預期,而這預期的實現奠基在現階段的努力程度。政府那隻「有形的手」若要對勞動市場干預,還是在促進人力資本的累積,除了技術創新能力外,在工作態度的工作倫理上更應加強,如此也才符合WEF的樂觀預期。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