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30 期 2001/10/29 -- 2001/11/4 自然人文
 
自然河道
金恆鑣  
 

一般人對溪流的概念大抵僅止於水量的問題,根本忘了水中有多樣生命的事實,也不了解這些生命是維持整個生態系的關鍵因素。


我平時觀察的一條小溪在無雨的時日是涓涓細流,但每逢大雨,溪面就變得寬廣,水勢洶湧。小溪內佈滿各種形狀的大小岩塊,當溪水流過石塊組成的多樣空間時,處處激起小水花、渦流或漫溢在石塊上。

那一條溪有一段是個大轉彎,那裡兩岸十分不對稱。右岸筆直如牆,岸邊堆擠著許多大塊石礫,岸上是闊葉林,樹根緊緊地纏住岸邊的土石,虯蟠的根群一目了然。左岸離溪水較遠,溪岸低坦並長滿禾草,河床平鋪了大小較均勻的較小石礫,這是大雨與洪流來時的緩衝地段。

這樣的小溪呈現了天然的地貌,也具有維持天然水域內水棲生命的環境。但是,在一般人的眼中這卻是荒野,是閒置的河段,非但沒有使用的價值,而且阻礙了河水暢通,造成附近氾濫的後果。於是,我們用工程技術(例如截彎取直、整修河堤、建攔沙壩),「暫時」控制了水流與土石移動。

一般人對溪流的概念大抵僅止於水量的問題,根本忘了水中有多樣生命的事實,也不了解這些生命是維持整個生態系的關鍵因素。在堂皇的、似是而非的水土保持措施下,台灣水棲生命的多樣性便急速的喪失,緊接著便是生態系服務品質的降低。

台灣野溪的一般環境十分特殊:高低水位差異懸殊,河床佈滿多樣的岩塊,河道穩定性低,河床陡斜,高低水位的水質變化極大。然而,這種特殊的溪流環境卻孕育著十分多樣的生命,水棲生命也適應這種動態的環境。這些生命包括水棲植物(浮游植物、藻及其他較高等的植物)與動物(如魚、蝦、介貝、昆蟲,甚至兩棲動物與水禽),牠們都是在這種環境之下長遠時間的適應者。也就是說,牠們早已適應幾乎每年必來的颱風及其所帶來的洪流、不曾間斷的地殼隆升所造成之夜以繼日的沖蝕,與偶發的大崩塌。牠們生存在河岸剖面、由大小石塊配置成的微棲地的空間、岩石表面,及河床下面的十來公分空隙。端賴這些微棲境,水棲生命間才有緊密的互動網絡,牠們才能存活到今天。

這小溪去年曾被政府某單位整修過。其中的一段天然河岸在怪手隆隆聲下被切除,之後用大小一致的石塊砌成堅實的河堤,再罩上六角形的鐵絲網。河床也用怪手整理、輾壓過。這樣一來,河床原有的多樣配置空間不見了,而代以平鋪的大小相似的卵石。溪流不再是自然的曲流,而改變成設計者認為整齊美觀的人造直線河道。如此,泥岸上的傍水植物不見了;曲折河流造成流速不同的多樣微環境也喪失了;河床的多樣空間變成劃一的孔隙;當然,河床下的孔隙甬道被截斷或被填滿了,底棲生命遂失去了生存的棲境。諷刺而悲哀的是台灣的山區,凡未被如此努力整治過的野溪,象徵著土地管理單位未盡治山防洪的責任。

這段原是孕育著豐富水棲生命的小溪如今魚蝦杳然,水棲昆蟲與介貝失去蹤影,像河烏與紫嘯鶇之類的岸鳥也不再光顧。但是,對溪流整治的工程人員而言,這又何妨?因為他們從來只知溪流是水的渠道。整治過的河段,水不是照樣流過嗎?何況更加暢通無阻呢!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