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30 期 2001/10/29 -- 2001/11/4 財經專欄【經濟講義專欄】
 
APEC的經濟角色
鍾谷蘭  東海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甫於中國上海落幕的本屆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sia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簡稱APEC),是我國唯一擁有完整會員資格之官方國際組織。對於身處外交困境的台灣,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今年媒體報導的焦點,卻因全球反恐怖與台灣被迫退出非正式領袖會議的政治聲浪,掩蓋了它「區域經濟整合」的角色。


APEC的成立與定位

APEC為亞太地區各經濟體高階代表間的非正式諮商論壇,由澳大利亞前總理霍克於1989年元月倡議組成,旨在加強亞太地區之區域經濟合作,並促進區域內之貿易自由化、加強投資與技術合作。目前共有澳大利亞、紐西蘭、美國、加拿大、墨西哥、智利、中國、香港、印尼、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巴布亞紐幾內亞、汶萊、祕魯、菲律賓、俄羅斯、新加坡、台灣、泰國及越南等廿一個會員體。各會員均以經濟體,而非國家之身分參與。相對於有強制性政策導向的歐洲聯盟來說,APEC並不是一個以表決形成政策再加以執行的剛性團體,而是兼顧各國發展差異,並富有彈性的柔性組織。APEC是以塑造有利環境等間接手段,讓市場自然引導區域內之整合,而不簽署任何協定或法律條約。換言之,建立會員國間的「共識」是主要指導方針。


APEC的組織與發展

APEC部長級年會每年舉行一次,出席代表為各會員體之經濟部長或外交部長,主要任務為決定APEC未來活動方針,並討論區域內重要經貿問題。部長級年會之下設資深官員會議,為APEC運作之核心機制,出席代表為各國次長或司長階層官員,主要任務在執行部長會議之決議,建立工作程序,監督及協調APEC各級論壇工作之推動。自1993年起,APEC會議主辦國皆在部長級會議之後召開APEC非正式經濟領袖會議,會中例均採納部長級會議通過之重大決議,並經由發佈領袖宣言之方式,揭示APEC未來發展的政策方向。

APEC於1991年第三屆漢城部長會議進入實質發展階段,致力為其會員國提供實質利益。我國也於該年和中國及香港應邀參加,並正式入會。

APEC第二次領袖會議於1994年在印尼發表「茂物宣言」,承諾工業化會員體於2010年之前,發展中會員體於2010年之前達成貿易自由化。


APEC的重要性

目前APEC會員國總人口超過二十億,國民生產毛額約佔世界的一半;此外APEC區域的經濟成長率超過世界平均成長率。由於APEC內部經濟體涵蓋範圍廣且互補性高,且區內之貿易量大於區外,APEC在世界經濟中所佔之位置自不容小覷。


台灣實未缺席APEC

雖然我國今年看似遭受打壓,但實際會務並未缺席且頗有斬獲。例如和新加坡成立自由貿易區的雙邊合作,已進入具體方案協商階段;一向和我國合作意願不高的日本,也在本會期與我頻頻接觸,研究日後合作之可行方案。在經濟議題上,實力終究遠勝一切,這是我們此番看待APEC問題所忽略的角度。


反恐怖為更大經濟議題

紐約恐怖事件重創美國與世界經濟。恐怖主義未除之前,全球經濟焉能正常發展?APEC將其重心移轉至建立反恐怖共識與行動整合,其實也是更廣泛與正面的經濟議題。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