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29 期 2001/10/22 -- 2001/10/28 自然人文
 
水患水患何時了?
專訪內政部營建署 周潮生先生
楊德裕  
 

納莉風災帶來一場水患,讓大台北地區的居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場水患產生的原因及防範措施,也因此成為各界討論的話題。任職於內政部營建署的周潮生先生,從水利工程的立場,分析此次水患的原因。

周先生以他的實務經驗,強調都市排水的重要性。他表示一般工程上的排水設計,都是根據過去降雨的統計數據來估計排水的需要。而這次降雨的強度和密度的發生機率已經超過兩百年重現期了。也就是這次的降雨本身就是破紀錄的,不僅超過排水系統的負荷量,也超過抽水站之五年颱風雨設計規劃。


重視基礎公共工程

由於台灣地狹人稠,政府不得不在有限的土地上,規劃出一個人造的都市。都市建設必須長遠考量,從規劃、設計到施工,都需要全盤統籌計劃。然而,這些建設的管理牽涉到的人事與經費,都要經過政府與國會的諸多程序,牽涉層面相當複雜。

這次水災後的因應措施,純就工程的觀點看,台北市的排水估計值,應採取更寬鬆的標準,以便公共工程設施做得更徹底。

排水工程有五大特性:規模、經費、功能、效益、景觀。要提升防災安全與兼顧生活品質,「經費」是一項必要的投資。然而,要將基礎建設做得更紮實,預防可能的更大降雨量,即使花很多錢,也不見得就能立竿見影。

因此,周先生建議民眾,為了鞏固我們的身家性命,應體認公共工程品質的重要,支持政府為這些不能立見效果的基礎建設爭取更多預算,並成立相關單位監督,確實將每一分錢用在刀口上。


增加都市透水化面積

由於台北市地面大多覆蓋柏油、水泥磚或混凝土,土壤面積少,所有的水一股腦兒都匯集到排水系統,因此逕流量非常大,造成排水功能來不及反應。如果都市能夠多些綠地或將人行道改用能夠滲透水的材質,充分利用「自然排水」的特性,增加都市透水化面積,將可有效滲透部分地面雨水、減少地面逕流並延滯集水時間、減低雨水排水系統的負荷。

此外,隨手亂丟的垃圾,也是增加排水難度的隱性兇手。這些垃圾隨著雨水的匯集,進入雨水的排水系統,因此降低了排水系統的功能。然而,當初設計排水系統時,根本沒有列入垃圾的估計這一變數。

防災需要從我們平時認識居家附近的地理環境做起。例如,山坡地的居民要注意居家土石鬆動的情況;低窪處的居民,要有淹水的心理準備。平時對於生活環境的重視,將有助於避免災害來臨時的意外傷害。

周先生說,在有限的土地上生活,大家必須共同維護環境生態,諸如森林保育與水資源的保護等等,事關後代子孫的福祉。如何在開發的同時減少環境的負載,是我們每一個人應盡的責任。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