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require '../adsleft.htm';?>
按照古人的說法,音樂的目的並非為了娛樂,而是為了祭祀或陶冶性情。這一點從樂器的設計上就可略見一斑。以瑤琴這個最典型的古典樂器為例,瑤琴本為伏羲氏所做,「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使歸於正」…
前陣子網路上有一篇報導,內容大致是說澳大利亞有關當局對少數人在火車站隨意塗抹、破壞公共設施的行為非常頭疼,想了許多辦法也屢禁不止,每年鐵路局都要花一大筆錢去修復被損壞的設施。後來有人提出了一個聽起來很奇特的辦法,就是在火車站播放古典音樂。出人意料的是,在這些播放古典音樂的車站中破壞公物的行為大大減少,有兩個車站的破壞公物現象完全消失了。調查還顯示,有50%的人說古典音樂對所有乘客的行為都起到了一定的規範作用。
一般人對於「播放古典音樂」的提議先是覺得「可笑」;看到效果很好之後,又會覺得「出人意料」,那麼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我們以前都聽說過這樣的特異功能,當你把一個人隨手寫的一個字交給有功能的人看,這個人就能說出寫字人大致的情況;其實是因為雖然僅僅只有一個字,但卻包含了一個人的全部信息在裡面。豈止是寫的字而已,一個人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在傳遞著某種信息,不僅僅侷限於表面的動作或聲音而已。
音樂的創作更是如此。自從人類步入現代社會以後,幾乎再也沒有出現過藝術大師,也絕少再有歷久不衰的曠世經典之作。雖然現代的音樂五花八門,但是,當人需要安撫心靈的音樂時,仍然都會傾向數百年前的音樂。巴哈的音樂仍然是至今不衰的神聖經典。任何一種藝術,如果它本身不能透露出對神、對真理、對神給的人性中最美好一面的讚美,這種所謂的藝術就必然是曇花一現,並隨著時代的變遷與時光流逝而沒落。
一個信仰神的藝術家,他的心是純淨的,他過著一種有目的、有價值的高尚生活。這時他的作品中所流露出來的內涵,也會讓人感受到高潔的品格。這些藝術作品對人潛移默化的薰陶又會反過來對維繫人的道德起到積極的作用;而不再信仰神的現代人,心中美好的東西也就越來越黯淡了,取而代之的是充斥著對金錢和慾望的追求,以及如何在世俗中出人頭地的想法。這時從作品中所流露的東西也會鼓動人的慾望,以嘩眾取寵或媚俗作為賺錢的手段。藝術也因此走向窮途末路。
按照古人的說法,音樂的目的並非為了娛樂,而是為了祭祀或陶冶性情。這一點從樂器的設計上就可略見一斑。以瑤琴這個最典型的古典樂器為例,瑤琴本為伏羲氏所做,「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使歸於正」,琴長三尺六寸一分,按周天三百六十一度;前闊八寸,按八節;後闊四寸,按四時;厚二寸,按兩儀。有金徽十二,按十二月;又有一中徽,按閏月。一開始有五條弦在上,外按五行:金、木、水、火、土;內按五音:宮、商、角、徵、羽。後文王、武王各添一弦,成文武七弦琴。
在演奏樂器的要求上,瑤琴有六忌,七不彈。即一忌大寒,二忌大暑,三忌大風,四忌大雨,五忌迅雷,六忌大雪。七不彈是指聞喪者不彈,奏樂不彈,事冗不彈,不淨身不彈,衣冠不整不彈,不焚香不彈,不遇知音者不彈。許多人在彈琴之前都要焚香默坐一會兒,思想清淨了才開始彈奏。這樣的音樂才能聲達天地,感動人神。
或許只有道德的回升,才能夠使一切再回歸美好;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音樂會回到清幽和美善的本來面目。
(取材自正見網,2001年8月1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