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require '../adsleft.htm';?>
車站名:造橋 線路名:縱貫鐵路山線 建築年代:1940年代 驛舍材質:水泥磚造
自從今年七月十三日黑色星期五上午10時15分左右,山線縱貫鐵路由基隆開往嘉義的「莒光號」列車通過距「造橋」站僅一分鐘車程的南港溪鐵橋時,發生出軌翻覆,造成四十餘人輕重傷事件之後,火車經過那條涵洞型的南港溪鐵橋時,更是小心翼翼,將車速放得極慢,列車徐行於新建的高架鐵橋上,我們就忍不住趴著車窗,往下看,南港溪裡有兩個舊線路遺留下來的紅磚舊橋墩,正夾在新橋與高速公路造橋收費站之間。看起來並不起眼的紅磚舊橋墩,年代久遠,但磚色仍舊鮮麗,近百年來兀自矗立溪流中,算起來也是珍貴的鐵道遺跡。
「花能解語渾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面對這些默默見證台灣鐵道歷史的景物,如舊山線上的「魚藤坪斷橋」、「鯉魚潭鐵橋」等,這些廢棄的鐵道遺珍,因著我們對鐵道文化的熱衷,而視之為「只可意會,不必言傳。」的知心老友,每一度,無論是專程或路過都不忘投以深情一瞥。
「造橋」真是一個無辜的小站,從79年4月24日發生於「造橋站」南方1.5公里處的隧道,因豪雨坍方,「莒光號」列車司機煞車不及出軌,造成兩死十一人輕重傷。隔年(80)年11月15日,造橋一三四號誌站,北上「自強號」撞上對向「莒光號」,釀成三十人死亡的慘劇。加上這一次也是「莒光號」惹的禍。三次重大車禍「莒光號」都「參了一腳」,其中兩次還獨自擔綱。要怪也該怪「它」,可是,「造橋」小站卻背負「火車出軌」的原罪。最令人不平的是「莒光號」過門不停,居民非但沒有享受高級列車的舒適便利,還常常遭受池魚之殃。
大熱天,一出站,看到車站正對面有冰果室,當務之急是叫碗「剉冰」來消暑,看店的阿弟是個好奇寶寶,一直問我們來自何處?要畫車站作什麼?你寫些什麼?會不會把也我寫進去?還不時走到門口瞄一瞄屈身於淺淺屋簷下揮汗作畫的人,問我「他是藝術家嗎?」我只能苦笑聳聳肩。藝術家是自己說了就算數嗎?吃下物美價廉的紅豆牛奶冰後,精神來了,換我問他「造橋以什麼聞名?」他咬著媽媽剛從頭份買回來的「照燒披薩」說:「火車事故呀!」再問他:「車站旁的倉庫幾時改成便利商店了?」他抓抓頭很尷尬,「搞不清楚耶!」
這棟磚造小站的候車室裡存留三張寬闊而頗具人體工學設計的候車椅,挨著牆排成ㄇ字形,牆上還有舊式留言版,可惜沒粉筆,否則很想來個即興之作。想起三、四十年前別說行動電話,連家用電話都不普遍時,車站送往迎來,時間不巧時,留言板就成了溝通工具了。如果不慎遺失物品,也可以去留言板看看拾物招領,還有離鄉背井到都市謀生未果的失意者在台北車站留言板寫下「台北居,大不易,不如歸去!」道盡遊子的辛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