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28 期 2001/10/15 -- 2001/10/21 台灣生命力
 
真實地看見孩子
張秀卿與小種子實驗學園
朱家慧  
 
(照片提供/小種子實驗學園)

小小種子發芽了!

在台南市樹林街上,有一條不起眼的小巷子。一進入巷子,目光首先會被牆上的彩繪所吸引。一整面長長的牆上充滿了幼兒無拘無束的自由想像—艷麗的油彩、天馬行空的圖案—你不禁會問:在車水馬龍的現代都會裡,是誰給了孩子這麼多揮灑的空間呢?

遠遠看見一道白色鐵門,門後是一幢日式建築,庭院裡一大片泥土地,雨季來時,泥濘的泥水是孩子們最愛的世界。此外,各色各樣綠意盎然的植物、特別購置的白沙、簡單的溜滑梯、孩童腳踏車、幼兒木工區,鋪陳出豐富的孩童世界。

雖然沒有一般幼稚園光鮮亮麗的外表,沒有昂貴的玩具,但孩子在任何一個區域裡探索時,會發現他們的眼光充滿了快樂、自在與自信。他們相互交談、溝通、分享、討論如何建構他們共同的想像世界。在那裡,沒有空洞的等待、也沒有恐懼與壓抑。這充滿活力與自信的世界就是台南市唯一採用開放教育的幼稚園—「小種子實驗學園」。

「小種子」的創辦有其獨特的故事。她由一群真心愛孩子的父母共同努力構築而成。創辦人之一的曾碧卿女士就是因為認同張秀卿園長的理念,並且被她堅持以孩子為中心的開放教育觀所深深吸引,曾女士便匯集一群具有相同理念的家長,從零開始,家長們安排場地、佈置、打掃、油漆、整理花草、打蠟等工作,一切都是自己來。在愛孩子的驅力下,「小種子」終於成為開放教育理念的紮根處。


深入孩子的內在需求

長期在開放教育的幼兒園中受到學習和啟發,張秀卿獲得許多專業的素養,但她始終覺得似乎少了什麼。在她當了媽媽後,對幼教的視野有了不一樣的角度。過去在台北成長學園當然是一個很開放的環境,跟孩子的關係也很平等,然而「老師」的角色很強、專業需求也很高,卻少了一種「家」的感覺。如果要真正從「人」出發,就必須再深入到一個人的內在需求(也就是情感及安全感的需求)。

所以,在擔任「小種子」的園長後,她將學園的氣氛導向這種內在層面。「我發現,孩子到園裡來,他非常需要在一個園裡感到很安全、很自在,他的學習歷程才能展開,這是我相信的真理。所以有時老師設計了一個很豐富、架構很完整的教案,可是如果沒有放入情感,就是會覺得有遺憾。

其實孩子的感受很敏銳,你是不是很真?是不是很誠懇?眼裡是不是有孩子?孩子都感受得到。當老師把自己的情感放入教學時,他就不是在做一份工作,而是一種生活,他的快樂才會更多,在做任何事情時(即使是掃地)也都會充滿希望。」


尊重孩子的學習

基於這種內在情感的需求,張園長對老師的要求是:

1.專業能力、2.親切的人格特質。她常告訴老師們:當你一直升高自己、武裝自己時,其實你看不到孩子。要先丟掉你後天制式的觀念和背景,最重要的是當你看到孩子時,你會打從心裡高興起來,你會很想親近他們,能做到這一點,你才能開始享受快樂,你的幼教生命才會長久。

因此,「小種子」的課程設計很注重在「轉換時間」裡師生間的肢體互動,或是更親密的情感交流活動。張園長說:「很多老師在轉換時間中,會用控制的手段,或者用聲音、或者用命令,可是我卻讓轉換時間變成一個情感交流的時間,讓孩子自然轉換學習的進程,他們也會覺得很溫馨。其實愈小的孩子,愈需要情感上的支持,這也是我們在開放教育裡不採用一般才藝課程的原因。因為才藝課程會在每節課裡一直換人、換面孔,孩子在上課前還沒有準備好接受這個人、這些內容的時候,老師已經進來了,課程已經展開了,孩子的心還沒打開,課程就猛塞;當孩子感受到些許享受和快樂時,課程結束了。

所以我們開放教育的課程會在前面有引導,後面再稍加潤飾,孩子會覺得滿足、自在,而不是一再被打斷。」


兒童劇場開鑼了!

「小種子」另一引人注目的課程是兒童劇場,這也是孩子們最期待的一刻。劇場成員由老師、家長、孩子輪流演出。對學前的幼兒而言,戲劇表演常常是「辦家家酒」的擴展與延伸。它經常是自然發生的、不離生活的、充滿樂趣的。當孩子溶入劇情中時,演出者的聲音表情、肢體都會牽動孩子的心。

張秀卿又是如何帶領這樣的感動呢?她說:「其實我在台北成長兒童學園時就有『鞋子劇團』(鞋子的上海話諧音就是孩子),在那時就了解兒童劇的魔力。兒童劇是老師和家長轉換角色、開發肢體的機會,而且在兒童劇的觀賞及參與中,很多親子衝突都會化解。有些平常很嚴肅的家長也會參加演出,但他們演出時都能放下身段,接受這種挑戰;有些爸爸分享心得時會說,平常自己的職業是老師或醫生,戴了很多面具,和孩子也用比較權威的態度相處,但透過演戲而放下自己後,親子關係也變好了。」

兒童劇的劇本大多來自繪本,這也是「小種子」注重親子共讀的另一延伸。張園長說:「其實繪本對孩子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可以幫助孩子的閱讀能力、打開他的心靈視野、紓解他的情感等等,尤其當你把這些繪本情節放到兒童劇中,又由自己親近的人:爸爸、媽媽、或老師來演出,對孩子而言,那段時光是最快樂、最享受的。除了情意部分外,兒童劇也包含認知和常識教育在內。甚至在演出前,許多家長是夫妻一齊投入製作道具和排演,整個家庭的動員力量是很令人感動的。」


「小種子」是一個好所在

正如在「小種子」任教的一位老師所言:「我看到了一個不為營利,只為教學理念的幼稚園是存在的,我看見了家長們對孩子的用心及對老師的信任和體貼,同事們之間有的是相互的交流、互相幫忙,沒有爭權奪利的世俗現象,只有關懷與分享,這樣的生活不就是一種幸福?我忍不住的想說:小種子真是一個好所在!一個溫暖、溫馨的好所在!」


關懷孩子關懷家長

由於台灣的家長對開放教育大多有許多釐不清的疑慮,在親子關係上也呈現緊張的狀態,張園長除了關懷孩子外,同時也將觸角伸向家長。於是她成立了「父母成長團契」,或請學有專長的父母分享所學經驗;或舉辦讀書會;其中涵蓋多方面領域。她認為:「成長團契的一貫理念是生命需要不斷地學習成長。如果沒有給家長一個成長的空間,家長會以為自己這樣就足夠了。」

事實上,很多親子問題是出在父母的身上,如果父母能夠悅納自己、喜歡自己、釐清自我,他們的親子關係、婚姻關係都會很好,這是張園長一直強烈想做的事。很多家長一味地要求孩子,但他們卻看不到孩子的內在需求;有時他們只希望孩子不要哭,卻看不見孩子為什麼哭;所以有些父母本身也很無助,而且更需要幫助。張園長提到,她的想法很簡單,把每個人都看做生命的個體。有時看到一個比較不願和人親近的家長,就知道他更需要別人主動的關懷,因為他在等待,等待我們伸出手。

張園長相信,每個人都是善的,沒有一個人想要武裝自己;即使是想要武裝自己的人,也是因為他害怕。如果你能主動伸出手來關懷別人,其實是很容易打破僵局的。


你真的要想到孩子!

如何去尊重孩子、看到他們的內在需要?張園長舉了一個實例。有一次,她和另一位老師在前一個週末將積木區做了重新規劃,當時還洋洋得意地認為她們用最專業的眼光為孩子做了最好的設計,並且期待讚賞時,倪鳴香主任進來了,她看到後只說了一句:「哇!你們好可惜!」當時她們兩人都愣住了,花了一個上午的時間佈置得那麼漂亮,那麼完善,卻只得到這樣一句話?

倪主任接著說:「你們有沒有發現?上個禮拜孩子在積木區已經玩得愈來愈深入,在其中延伸他們的想像和能力,可是你們卻『卡』地一聲,讓一切說斷就斷。」那時才知道自己的考量缺少了孩子,只是用大人的眼光、就大人的專業去規劃自己所認為的「應該」。卻沒想到當孩子正玩得深入其境時,卻把他們的世界打散了。等到下一個禮拜孩子進來時,可能是一陣錯愕,因為所有的期待與熟悉都消失了。所以那次給了張秀卿很大的啟發:真的要想到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從孩子的整個歷程和感受去看待他們。


影響張秀卿的兩個典範

開放教育理念的內涵究竟是什麼?為什麼可以吸引家長如此義無反顧地付出?除了愛孩子的心之外,如何運用專業能力將這份愛心具體實踐,可能才是更重要的。

從事幼教多年的張秀卿,一直堅持開放教育的理念。開放教育是從尊重生命出發,但如何尊重生命?卻需要以智慧和親身實踐才能體會。就這層意義而言,影響她最深的兩個人便是父親、以及任職於幼教界的倪鳴香主任。


富於童心的父親

她說:「我的父親從事鐘錶眼鏡行的工作,他是個有信仰的人,也是個很有童心的人。即使在很老的時候,他都還很喜歡和鄰居小孩一起玩捉迷藏。他很有分享的心,對人也沒有分別心,所以附近小孩常來找他玩。我在父親這種人格的薰陶下,從小就覺得小孩是很可愛的,如果將來長大可以永遠和孩子在一起是很幸福的事。父親從小就用聖經教導我們,即使長大後也用禱告來祝福和鼓勵我們,這對我們影響很深,我的家人大多從事與『人』有關的職業、對人感興趣,正是受到父親的信仰與人格特質的影響。」因此她一直以堅定的心來走幼教的路。


打破階級觀念的倪鳴香

民國73年,張秀卿進入「台北成長兒童學園」,那是一所由現任政大幼教研究所教授倪鳴香所主持的。當時她就引進西方的開放教育理念,使張秀卿第一次了悟到原來老師和孩子也可以這樣生活。看著老師自信自在地在教學現場,也看見孩子敞開心自然地互動,自主快樂地探索每一空間、角落,感到生命盎然地躍動。她給老師的空間非常大,也支持老師接受新的資訊、不計成本地鼓勵老師自我成長,這些理念都奠定日後張秀卿擔任園長時帶領老師的原則。

張秀卿說:「開放教育如果沒有一個帶領人,你無法從書本上找到統一的答案。開放教育當然是從尊重生命出發,可是要真正做到尊重生命,很多人往往只是陷入文字的陷阱裡,很難真正活出生命力來。你要能看到每個生命個體、尊重每個生命個體;如何從每個不同家庭背景出來的孩子身上看到他們的內在需要?如何幫助他們?如何真實地看見?這些都需要有一個人做統整工作。所以當時的倪鳴香主任給我們很好的帶領就是『示範』。

倪鳴香主任並不像我們一般印象中的園長:衣著光鮮、專門負責接待外賓。我第一次看到她時,她正穿著一件圍兜,爬在高高的架子上修理電燈!她給人一個感覺:人是沒有階級的。所以我現在在『小種子』也會讓孩子感覺人沒有階級之分。其實,許多研究顯示,能打破階級界線的園所更能激發孩子的潛能,在那樣環境成長下的孩子,學習會比其他人快很多倍。因為許多孩子被灌輸階級觀念後,往往不敢跨越、不敢發問,從而陷在他自己的世界裡。其實孩子是覺得人生而平等的,即使你是園長,你也只是我生活裡的一個朋友而已。所以我們園所的孩子一旦上了國小,真的不會懼怕老師、不會懼怕權威、敢說話、敢表達、敢為公理去爭取屬於他們的權利!」

開放的人格、開放的理念、開放地悅納來自不同環境的生命,這就是張秀卿。問她對未來有什麼夢想?那就是給孩子更好的空間、更好的環境、為「小種子」成立一個更成熟的劇團…。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