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雨水是自然給台灣島最大的恩賜之一。有了豐富的雨水,島上的生命才可以如此豐美。從空中鳥瞰台灣島:峰巒重疊、森林蒼鬱、河流蜿蜒,這些地景與西部的沖積平原充分說明雨水造就了多樣的棲境與豐盛的生命。在漫長的地質歲月裡,雨水依自然律持續地光臨這個島嶼,從未失約過。
今年連續而來的幾個颱風依自然律挾持著暴雨,劇烈地改變了台灣的地貌。這幾場大雨使得河川暴漲、濁水氾濫,沖毀了橋樑、道路、民宅,淹沒了農田、果園,中斷了輸電線、交通。其中,嚴重的土石流與崩塌,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在民眾四起的抱怨聲中,政府重申遷村計畫、核發救濟金、修護道路、恢復供水、供電,與貸款紓困等等因應舉動。然而這些措施並非為了解決今日豪雨成災所提出的新辦法,它們與過去的颱風災、地震災、病蟲災之因應辦法如出一轍,可以想見,這也將是因應未來各種災害的對策。對於這種自然力所造成的災害,我們之所以束手無策的根本原因,在於我們的土地使用與環境維護政策太過粗糙與短視,施政上亦沒有對症下藥所導致。
首先,我們對待土地的態度是粗暴的(不管土地的反應);使用上是短視的(長年以編列維修費來因應);在土地的認知上是無知的(不考慮原土地上棲息的生命,尤其是土壤生物);在觀念上,視土地為現在掌權者的私有財產(而非土地上所有生命的與我們子孫的共同財產)。以這次的災害為例,我們根本不了解土石流與崩塌的發生在生態上的意義。
我們並不了解也未嘗試去了解土地的語言及其表達方式的意義。凡是崩塌之處我們必將以「再整治」面對,而不知道土石流與崩塌是土地自我療傷的方式,正如河川有自清的能力。當我們隨意使用大地(例如開路、農墾、建屋舍、畜牧、伐木等等)時,並未依土地的自然特性去使用,結果在大地上造成許多重大傷口,而我們就靠維持這傷口生存。這就像吸血的蝙蝠或蛆,靠著動物淌著血的傷口維生;如果傷口結痂了,必得再揭開結痂繼續利用這些傷口。當土石流或崩塌切斷人類開築的道路、淹沒了住宅與農田,這時土地正在自我療傷,傷口開始結痂了,而人類又重新利用機械設備,築路、修葺屋宅、清理農地,有如將結痂揭開。為了使土地的傷口癒合的機會減低,還加強鋼筋水泥等結構強度。
我們若不了解土地的語言與其表達人類利用它們的反應,人與土地的戰爭將持續到人類退出大地為止,那時我們將何去何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