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26 期 2001/10/1 -- 2001/10/7 台灣生命力
 
台灣詩之父 書法界靈魂
訪丁錦泉老師
陳柏年  
 
2001年7月21日應邀於國父紀念館舉辦墨海四十年詩書創作展之開幕典禮中,以一曲月琴答謝來賓。(上)2000年國父紀念館墨海四十年詩書創作展台北市長馬英九先生蒞臨即景。(中)1998年8月18日於台北國軍文藝中心藝術聽舉辦第五屆詩書創作展(下)

「書法就是我的人生,書法就是我的生命」。如果不是朋友的引薦,很難想像這位個性豪爽,詩、書堪稱一代翹楚,且繪畫、音樂及人文、武術樣樣兼修,彷若今之古人的傳奇性人物,竟會出現在今日的台北大都會。從丁錦泉老師身上,我們看到台灣文人獨特的生命力與光輝。


篤行力學 宿慧早發

丁錦泉老師1952年生於嘉義市,幼時即喜好書畫,但因一紙難求,常在垂楊國小的荷花池畔以荷葉書寫塗鴉。中學時為了繳學費,12歲那年就上台北出了兩本以武俠和古裝為主題的漫畫。初中時代講義氣的他常常包辦班上的壁報美勞,「所以小楷練得很好」。

小時候丁錦泉,曾以折信封、打零工賺取束脩。這種苦學精神金石為開,讓老師不但傾囊相授,讓他住在家中學習,甚至收去當義子。


明師薈萃 成績斐然

「很幸運,我緣遇的都是最好的老師」。他的書法師事李普同、詩詞周植夫、書畫王靜芝、西畫廖德政,皆為一代宗師,然而勤懇向學才是他卓然有成的關鍵。課堂學詩時別人只交一首,他卻要求自己五首:「舉一反三落伍了,舉一反五才會贏古人。」這種態度使他在書法與詩詞上造詣斐然,17歲在電視上首創揮毫先例,弱冠時更在國立歷史博物館獲得何應欽將軍親自頒獎,此後便立志奉身書法教育。1988年他舉辦國內首度自作詩書創作展,一掃抄襲唐宋詩詞、因循守舊的陳風,引起文壇激盪。他的創作亦驚動對岸,1992年入編中國當代青年書法家辭典,1995年,應邀參加中國首屆自作詩詞書法精品展,1999年丁老師榮膺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這段期間他受邀中、日、韓及海內外名家書法展近百次,並為台北國際凱悅大飯店正廳撰寫五件巨幅書法作品及台北二二八和平公園題字……等,成就可謂有目共睹。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除了詩書兩項絕藝之外,丁錦泉老師也涉獵月琴、洞簫、笛子、胡琴…等樂器和拳術。奇妙的是問起如何學習眾多樂器,他說因為「一通百通」:「樂理都是相通的,在觀賞別人彈奏的時候就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天資聰穎,再加上廣結善緣,丁老師大部分的樂器都是樂友相贈。除了益友良師的啟發是他學習的動力之外,何應欽將軍、馬壽華、李嘉猷諸先賢,以及陳逢椿等台灣鄉紳也給他無比的鼓勵。與丁老師談話,會對他見識的淵博驚嘆不已:從一地歷史的典故源流、語言的發展、文學上的詞語正解,到台灣武術源流,他都能如數家珍般的娓娓道來,有如一部活字典:「我所認識的朋友,不論是擦皮鞋或是公園的老人,都是寶貴的學習對象。」

丁老師雖有文人的骨氣,卻澹泊不求榮達,在學習上更是沒有迂腐的傲氣。謙虛與勤學不倦,以史籍為根本、詩詞為輔的紮實做學,終於集詩書之大成。


紅塵傳正道 墨海振騷風

談到雖然多項才藝在身,卻願意放棄名利,以「紅塵傳正道,墨海振騷風」兩句話為座右銘,致力人文書法教育,除了良師益友激勵外,主要是「因為我生在這塊土地,有草根性。」丁老師在書法界中默默耕耘,屢次擔任書法與詩詞研習會講師,並獲選為世新大學優良輔導老師。1988年丁錦泉訪日時,有感日人在詩詞上自我創作與獨特風格,回台後便傾力推動大專院校詩書教育及書法聯展,迄今已有17校參與。平時他鼓勵學生自作詩詞,除了創作個展六次外,也舉辦師生詩書創作展二次:

「這個問題在我內心已經衝擊20年…,且大陸1995年已經舉辦全國首屆自作詩詞書法精品展,而台灣人還在寫唐詩三百首,每一次都是白日依山盡,或月落烏啼霜滿天…等。難道我們台灣沒有可寫的東西嗎?應該迎頭趕上。」於是致力台灣鄉土人文創作,獲得了「台灣詩之父、書法界的靈魂」之美譽。

丁老師以苦行僧的精神,用心創作,感性入詩,就這樣縱橫墨海四十載,並為台灣書壇及後代子孫留下歷史性的真誠一頁。


海闊天空的學習態度

丁老師自謙才疏學淺,但他認為平凡踏實才是成功的要素:「大陸笛子第一高手陸春齡從前雖然是三輪車夫,後來上海音樂學院還是禮聘他為講座。」同時他並不抹煞學校教育的水平:「學校有學習的好處,你一定要去。」學校的問題在於師資不足及方針模糊。而兩次大戰的洗禮,才是造成四十年文化傳承斷層的主因。

即使居處台灣多年,您可能不知道台灣舞獅的獅頭以雲林、嘉義所製作的最為著名。台灣的武術概況中南部以西螺七崁的拳術和虎尾的二高縱鶴拳為主流,北部是太極拳、螳螂拳、詠春拳、梅花門、八卦形意,到了桃竹苗為十八羅漢拳、太祖拳,高雄一帶的武術是由中南部和澎湖傳來的,近代則以跆拳道、空手道、柔道、摶擊和摔角廣受年輕人喜愛。

丁老師用短短幾句話就將台灣的武術大勢描述分明。另外他還澄清「貓空」向為木柵茶山的別稱,其實是一種誤傳。木柵本名叫樟湖;貓空係指木柵茶展中心山下有一段河流約長一百公尺處,因水流侵蝕及地殼變動所產生許多小坑洞,遠望有如青春痘的花臉,故稱「藐空」,今稱貓空。木柵三大名產為樟腦丸、鐵觀音與手工麵線。言談間他對鄉土文物的關懷處處可見。

能夠學到這麼多東西,書法、人文、音樂、地理…等皆通達,丁老師認為氣度涵養學問是必然的歷練,且氣質的培養,首先需要飽讀詩書。而成功的具備條件第一要有興趣,其次要有環境,第三則要有師資。中國歷經兩次世界大戰,造成人文斷層,和師資不足。這也是他為什麼在40歲重病大癒後,仍然堅持為台灣人文藝術教育奉獻的原因。


對未來文化教育的展望

潛研書法四十多年,身為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的得主,談到台灣文化教育的展望,丁老師說:「要靠國家的力量,不如民間先做,可是民間又沒有共識。」丁老師說當務之急是,將台灣三大詩社:北部的瀛社、中部的櫟社及南部的南社整合起來,摒除文人相輕的陋習,互相鞭策:「這個工作雖然很艱鉅,會被當成炮灰,但還是值得的。」另外一個希望,則是成立台灣四百年來第一所十年制專業書道學院。丁老師認為,專業書道學院的設立是有必要的。他的理想是國民小學畢業後,入學院先施以詩書教育,次為建教合作,並將學生送往各類專業工作機構實際研習,然後融入生活兼以大自然薰陶,這樣才能栽培出真正的專業人才與師資。

丁老師感嘆如今國家大筆金錢投到「民俗」 而非 「文化」:「民俗是有形的,有表徵的,如中國結、捏麵人、歌仔戲、舞龍、舞獅、八家將,只要些許時間就可訓練出來。但是人文思想卻是在血液中流動,是會讓人感動及震撼的。其特色是別人很難學會但卻可以同化他人。」

雖對於教育與文化有精闢的見解,卻苦於國人不思振興;丁老師在1999年上台領取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時,即語重心長地以「作品遠離抄襲唐宋詩詞,早日催生專業書道學院。」 為建言,獲得滿堂喝采,丁老師如今仍為此一神聖目標戮力奔波中。


台灣詩百首劃下生命歷史里程碑

翻開丁老師的著作「丁錦泉五十詩書創作選集」,可以發現他創作由擷取身邊景物、到生活中無事不可入詩成文的特點。舉凡與妙心禪師會謁的即興創作:「禮佛凝真識道妙,當人無罣自心清」、感懷師恩及追憶兒時之詩為:「相送折枝君記否,前灘雙鷺雨傾盆」,以及炎夏賞玩古硯:「墨瀋淋漓潤泥硯,蟬吟幾許擾心田」、夜讀出遊與品茶之作:「夜靜臨池逸興好,暮垂煮茗竹風清」,或對生命的詮釋和懷抱之抒發:「塵心洗滌人猶健,傲笑書林筆一支」,隨手拈來,一一化為詩文。由於丁老師嫻於書法的變化多端、落毫隨興,以唐楷融合北碑寫憶念之文、用徽宗瘦金體寫富貴浮雲、精神千載的警語,摘鄭板橋妙句「難得糊塗」一題賦相和,更將造型優美的竹子與國寶檜木鐫刻聯對,不僅一攬字體、素材與詩詞之大觀,兼以掌握文字情緒與書寫節奏的律動,可謂將書法這項藝術表現得淋漓盡緻、美不勝收。

以台灣本土詩詞創作的宏願雖然20年前已經萌芽,但因瑣事與教務繁重,遲遲未成。直至前年九二一大地震,痛感山水古蹟一夕變色,更堅定他為台灣風貌做紀錄的雄心。於是他風塵僕僕,將歷時17年走訪台灣各地,如記阿里山:「鐵路攀峰逆向行,寒潭百鳥野山櫻。黎陽雲海霞光麗,突兀蒼巒神木榮」,一首首各具地方特色與人文情調的感人詩篇和旅遊照片,彙集為「台灣詩百首」一書,並於2000年付梓。

「百首,台語諧音就是霸守、鎮守,保護好的意思。我把架構弄好,讓下一代有機會參與。」

丁老師以台灣薪傳為己任的苦心,至今尚未稍減。今年八月廿三日,更慨然捐贈台灣詩百首八百冊給九二一大地震和桃芝颱風災區——南投故里。文人赤誠回饋之心,令人感動。


才子佳人伉儷情深

在為我們講解牆上一幅古樸的竹子對聯時,丁老師談及古人讀書時旁有賢內助侍茶,而窗外常常栽有竹子:「因為竹子象徵堅忍骨氣,風吹雨打都屹立不搖,女人則給先生鼓勵,是柔性的動力。」這段話可為他的家庭生活做註解。

丁老師取出皮包中一張師母的照片:「因為我曾經練過武,當我在外面很生氣的時候,我會拿出這張相片看。」由於顧念家人與幼子,而使他衝動直言的個性溫文許多。好學的丁老師曾經為了維持家計,面對妻兒及兩個尚在求學的弟弟,長年出外奔波。他幽默的說:「所謂外子就是主掌外務的浪蕩子。內人就是內行的人,專管家事和照顧老小。」

師母是一位溫柔婉約的傳統婦女,訪談中嫻靜端坐一旁,或為丁老師拿取書本紙墨等物,誠然是不可多得的賢內助。雖然丁老師如今嶄露頭角,但每年除夕,師母仍會端上一盤菜脯蛋,以示飲水思源。丁老師笑稱有時他們吃吃陽春麵,與三兩好友相偕搭乘捷運到淡水吃阿給、賞夕陽,生活何等愜意。


關懷本土社區作先導

丁老師家位居台北萬隆捷運站旁。初次會面不久,丁老師便為我們介紹這個社區的地理環境。

24年前他即和當地鄉紳發起成立社區的概念,開辦兒童才藝、媽媽教室,且在熱心人士的規劃下,設有區域聯防的警鈴。並得到當時台北市第一名、全省第二名的殊榮。很難得在這個冷漠勢利、比鄰多年卻互不相識的社會中,他還有如此溫馨平和的鄰里情誼。

丁老師亦感慨台灣人的本色原來是豪爽、勤僕、開闊的,但在股票、六合彩、大家樂,投機糜爛的風氣侵蝕下,喪失殆盡。而這也是他參與社區營造的原因。

與丁老師相處的時間雖短,但他好客、幽默、豪爽與感性細緻的性格巧妙地交融在一起,形成風格獨具的生命情調。在座賓客雖多,卻不會有任何客人受到冷落,溫暖質樸的待客情意令人如沐春風,賓至如歸。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