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世事難料。本來看好美國經濟在今年第四季復甦,結果美國遭遇911突擊之後,全球經濟的火車頭頓失動能,台灣經濟也受到池魚之殃;隨即古怪的納莉颱風又重創北台灣,使得奄奄一息的經濟雪上加霜。從一連串的天災人禍當中,國人付出慘痛的代價,相信也更能體會「思患預防」和「未雨綢繆」的重要。
救災的錢哪裡來?
水災之後的當務之急,當然就是加速重建。而重建最頭痛的問題,就是「錢從哪裡來」。從921震災屆滿兩年,仍然有過半的中投地區災民對於災後重建感到不滿的民意來看,除了政府的行政效率要好好檢討之外,更可見災後重建財源機制的重要。現在的財政惡化,已經到了「生吃都不夠,哪來曬乾」的地步,尤其在政府缺乏風險概念和保險對策下,應付災變的財源本來不足,據說現在中央的第二預備金和特別統籌分配稅款也已所剩無幾。問題是,這些屬於「預備」 的款項,雖然因為支應前幾次風災、水災的急需,已經提撥出去,但是否「特別」的用在救災和重建的刀口上,行政院到現在都還沒有把帳說明清楚。因此最近在立法院談到「替代財源」時,在野黨說要行政院先公布救災款項去處的帳目,以免渾水摸魚;執政黨則認為為了救急,當初自己堅持要經過預先審查的「基本工程設施補助款」都要解凍。其實,客觀地說,「基本工程設施補助款」本來就是中央應給地方政府的錢,用來彌補地方的財政缺口,和救災沒有關係,現在解凍只能有調度的意義,卻沒有實質解決缺錢的問題。因此,還是必須另外籌措財源。
依據去年底通過施行的〈災害防救法〉,政府編列的防災經費預算不足時,可以「移緩濟急」的方式調整預算,防救委員會亦得協調提供重建資金之貸款及稅捐減免。921震災之後,政府曾移緩濟急挪出260億,證明事在人為,要把錢用在刀口上,政府的預算調整總是大有空間。從下年度中央政府預算竟然編列了老人津貼160億,就可知移緩濟急對中央政府而言,是「有心」與否的問題。只要政府有誠意,移緩濟急當然是此時籌措災後重建的最好財源。
移緩濟急加非常手段
如果移緩濟急還有不足,則非常手段仍然可以考慮採行。以1959年八七水災為例,當時財政困窘,經濟也是剛剛起步,政府都能夠緊急應變,以增減預算、限制國民消費,甚至開徵「水災復興建設捐」等十餘項附加稅捐,並發行「八七災區復興建設有獎儲蓄券」 等方式因應。想當然的,時空背景不同,現在的政府只知減稅,不敢加稅,而且由於經濟衰退和股市低迷,民眾財富所得大幅縮水,要以附加捐的方式籌措財源,恐怕要閃過財經官員的腦袋都不容易,因此,發行彩券可能是逃避現實的最好辦法。而因為彩券是藉由一夕致富的期盼,由滿懷希望的個人支付軟性的、志願性的租稅,可以讓民眾既愛國又發財,比較沒有政治顧慮,政府不妨「窮則變,變則通」。否則,針對奢侈性的消費,課徵附加捐恐怕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