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25 期 2001/9/24 -- 2001/9/30 自然人文
 
結盧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響應世界無車日台北巨龍將起跑奔騰
李蘭  
 
攝影/謝文琪

不讓國外知名城市專美於前,台北市將於今年9月29日首度響應世界「無車日」,並配合「環東大橋」通車,擇定市民大道與環東大道進行交通管制,一般汽、機車「只准出、不准進」;僅供行人、腳踏車、直排輪以及緊急救護車輛、公車進入,讓市民享受一下「無車馬喧」的暢快空間。


台北巨龍,貫通東西

這項命名為「929無車日,台北巨龍-起跑奔騰」的活動,尚有另一層重要意義。由於環東大橋的通車將使市民大道和環東大道銜接起來,形成一條宛如貫通台北東西兩端的「巨龍」,對改善以往台北市交通幹道「南北多、東西少」的瓶頸現象,大有助益。日後由台北西邊的南港區到東邊的環河北路,只需短短的十多分鐘車程,比搭捷運還快速!對台北西部連接士林、淡水等地的交通有極大便利。


全球同步,淨街淨心

自1998年起,法國、義大利、荷蘭、西班牙、馬來西亞、泰國、阿根廷、巴西等國,已有數百個城市陸續將9月22日訂為「無車日」,參與城市越來越多,連大陸的北京、四川都有意加入。這一天,禁車範圍內,不論是總統或市長,都不能開車到處跑。其中尤以波哥大市(哥倫比亞首都)的「全城管制」規模最大,涵蓋面達700萬人口;而其他城市大都屬於「市中心區域管制」,如巴黎市只封閉約64公里的街道。在這氛圍下,除了讓市民重拾無污染、無噪音的清新生活與空氣品質外,也讓人的心靈空間得到舒展和釋放。


無車文化,多元城市

所謂「無車」(Car Free),是指在特定時間與特定地點降低小汽車的使用量。常見做法有「無車城」,如義大利的威尼斯、那普勒斯等中小型歷史古城。其次則是以行人為導向的「商店街」,台中市著名的精誠一街與台北西門町即為典型例子。再者就是因應特殊事件暫時性禁止車輛通行的「無車日」,台北市此次的創舉便是此例。

其實,台北市以前也有類似無車日的經驗。包括「市民大道假日休閒活動」,在民國八十六年曾試辦三個月,週日將市民大道開放供大眾散步、慢跑、溜直排輪、騎腳踏車之用。「安和路封路活動」,則自敦化南路至仁愛路之間,全長約300公尺,由民間團體發起,舉辦露天咖啡、藝術表演及舞台表演等活動,深受好評。而「市民廣場與市府路假日活動」,也在星期例假日開放仁愛路、市府路及小型集會廣場,供各機關、學校、公司、團體、法人申請使用。不過,這些都與城市的功能性活動有關,而且都以「熱鬧喧騰」取勝,和歐美國家標榜還城市「淨」與「靜」的世界無車日宗旨稍有不同。

此次台北市的無車日,將舉辦一項「親子三項鐵人賽」,既強調親子在假日時的和樂休閒;又將慢跑、騎單車、溜直排輪等三項有益身心又有助都市清新風貌的運動帶入,可說是融合兼顧了都市「動、靜」皆宜的嶄新風貌。


城市留白,心寬自在

北市自捷運啟用後,大眾運輸網路儼然成形,已大大改善首善之區的交通景況,更讓台北市顯現出國際級都會的氣度與態勢。不過,相較於先進的歐美都會,台北市的交通文化,病在機車與計程車過多,步行道不通暢;私人轎車持續成長亦是一大隱憂。即使花費了以千億計的公帑建設了捷運系統,也不過負擔不到百分之十的旅次,大眾仍無法不依賴私人交通工具。而交通工具的繁雜與紊亂,不僅醜化了市容,讓人喘不過氣來的緊張、壅塞環境,更會造成人際關係的衝突與壓抑,間接也醜化了人的心靈。或許「無車日」的實施,讓台北市民找回通行無阻的流暢空間,以及輕鬆悠閒的簡單生活後,會激起大家深一層的省思。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