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生命之河
內溝溪匯集了五指山系的水,從梅雨季、颱風季到東北季風帶來豐沛源綿的雨水,加上森林的涵養終年活水不絕。內溝溪不僅供養了內溝沿岸到東湖的先民,還生長著許多水生動、植物。上游小水潭還留下包括絲葉貍藻等多樣原生水草,其中五分埤更是最大的寶庫。
五分埤原來只是湖邊的一個小湖泊,周圍有八個土墩,因此流入的溪流被稱為「八墩溝」,後來被日本人改為「內溝」,魚蝦貝類豐富。早期凱達格蘭族在湖邊過著簡單的漁獵生活,但漢人看上了這一片肥沃的沖積地,內溝命運從此改變,築埤開圳灌溉到東湖的一大片良田。
當時基隆河未被污染,許多魚蝦迴游上來,田邊溝渠毛蟹成群。埤中鱸鰻長到將近一百九十公分,荷花水草茂密,龜、鱉、魚、蝦及貝類豐富,還有許多水棲昆蟲和蛙類,引來水鳥群聚。小白鷺、小鷿鵜和紅冠水雞點點,附近的高壓鐵塔也成了鷺鷥繁殖的愛巢。煤車來來往往,小朋友光著屁股倘佯在清澈的五分埤裏,熱鬧極了。尤其遠方來的雁鴨和鷺鷥,跟隨著祖先們的腳步,千萬年來每年總要回到這裡過年。
悲情的溪流
當工業起飛,人們賺飽了口袋,不再依賴內溝。為了用內溝的魚蝦來滿足口慾,一次又一次的電魚,偶爾下幾次毒,就可輕鬆抓到,來不及長大的小魚也就離開了世界。農業污染、家庭廢水使得中下游成為噁心的水溝;河道及洩洪區變成馬路和房子,淹水成為內溝溪的問題,內溝人都在等政府整治,把堤防加高,最好加蓋當馬路,因為人們開始討厭住在內溝溪旁。
五分埤也早已變成一個名詞,建商看上了它,把水放光,添土後蓋了大型社區。動物的生命永遠不如人類,管它祖先在這裡住了幾萬年,飛了幾千公里。
內溝好像有福了,因為讓人愈來愈討厭的溪流,在未來垃圾掩埋廠址以下,五年內通通變成美麗的「人工生態水溝」。然而要把河床剷平,先壓壞魚蝦貝類的家,因此,台北市最後的溪流野生蛤蠣就告別了內溝。堤岸做得又高又陡,青蛙要先學會高空彈跳,才能到溪裏下蛋;豪雨淤沙將淹沒河床設施,小蝌蚪也要學會衝浪,才能在急流生存;小魚小蝦更不會在這裡逗留太久,只要洪水一來就把牠們通通沖走;我們還設計許多民眾可以下水的階梯,讓這些魚蝦有更多人來親近接觸。當然,一切的建設是為了帶給人類幸福快樂的,但是不顧及大自然中其他成員的粗暴做法,真能達到目的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