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25 期 2001/9/24 -- 2001/9/30 台灣生命力
 
平淡中見絢爤
李雅卿的教改之路
陳柏年  
 
感恩慶宴中老師為每位孩子點上光明燈(學生活動照片提供/劉秀員)

從一位意氣風發的職業婦女,到甘於平凡的家庭主婦;從一位孤軍奮戰,陪著孩子與整個教育體制抗衡,到帶領著一群有心的父母學子尋找教育的理想。李雅卿的故事,在台灣教育的開展上佔有重要的一頁。


青春時代意氣風發

1954年出生的李雅卿,是在台灣唯一的內陸城市—南投縣長大的。雖然李家也如民國四十年代的大部分人家一樣,在物質方面拮据困窘,但是李雅卿說:「我的母親或是我父親從來沒有隱瞞,也沒有讓窮困造成家裡的問題;他們給我的環境是支持的,並且非常清楚地讓我們子女瞭解到世界的真實」。而這樣的坦蕩之風,延續了她的一生。

「我想母親對我的教育觀念影響是最深的。」母親教育上的開明作風受到當時社會很大的壓力。當時年幼,心急卻無法幫忙時:「我只能好好讀書,不要讓媽媽煩惱。」她憶起過往,泛著淚光說。

聰慧過人的李雅卿,從小就是「體制內的好學生」。她愛看書、學業成績優異、常常擔任「班長」,更是學校重點培養的「演講明星」,國小開始就時常代表學校四處遠征,頗負盛名。大學時代,就讀政大法律系的雅卿更是光芒四射,自在地參與校內、校際各項比賽與活動,成為當時政大校園中的代表人物之一,甚至被喻為未央歌中的「藺燕梅」。

研究所畢業後,雅卿成了中國時報的記者。投入新聞工作的八年間,她歷任第一線記者、召集人、採訪組副主任、專欄組副主任,在職場上的發展一帆風順。雅卿對新聞工作充滿了熱情,帶著理想的翅翼揮筆振振,總希冀能做些什麼,「讓世界更好一些」。然而原本可在工作崗位上大放光彩的雅卿,卻因為孩子的殷殷呼喚,毅然辭掉工作,成為全職的家庭主婦,陪伴孩子走過艱辛的成長路。

問到李雅卿何以甘願捨下自己的生涯發展?李雅卿說,那其實是「繼承家風」,源於母親對她的影響;李母當年也曾為了孩子放棄政壇發展的機會;因為母親和她都認為「孩子的生命比較重要」。


為了孩子捨棄事業

李雅卿的大兒子唐宗漢,是教育或資訊發展界耳熟能詳,智商180的神童。雖然最高學歷只有國中畢業,但十六歲就與人合夥創設電腦公司,當過商業雜誌的封面人物;被譽為資訊科技界的天才、在家自學的典範。

宗漢從小就聰明過人,即使如此,因為先天性心臟病與多種疾病纏身,而不能跑、不能跳,動作緩慢的他,有著最陰暗與坎坷的求學路程。

早在幼稚園時,宗漢即因心智年齡遠遠超越同輩,與其他同學格格不入。上小學後更因為對於瑣事的記性差,常因忘帶手帕衛生紙遭老師體罰;又因為學業表現傑出,遭嫉妒的同學毆打。這樣身心傷害的經驗,使得宗漢罹患「上學恐懼症」,終日神經緊張,夜晚哭泣、做惡夢,不但視上學為畏途,且數次透露想要自殺的念頭。

宗漢開始「拒學」的時候,從小在體制內適應優良的雅卿還期盼孩子克服問題,勸勉他上學。直到有一天,宗漢因為不願作弊讓同學看考卷,竟在班上被同學踢昏。看著孩子腹部的黑青,心疼至極的李雅卿才痛下決心,要把孩子留在家裡自己教。

「我記得在學校辦休學的時候,整個學校都要放棄這個學生。我跟老師講,『你們全世界都可以放棄這個孩子,但是我做媽媽的不行,』所以我就把他帶回來。」

然而這樣的做法,首先遭到親密家人的質疑與不解。一向恩愛的先生不贊成雅卿把孩子帶回家,孩子的教育問題導致夫妻失和、父子關係決裂。先生一氣之下遠赴德國求學。素來疼愛宗漢的公婆,擔心一旦休學,日後更無法與社會銜接。面對諸多責難,雅卿很清楚自己不是寵孩子,而一般人其實不知道他們的系統讓孩子有多苦。


踏上教育築夢之路

在承受壓力、尋求另一種教育可能的路途中,她幸遇指南國小簡校長、教師楊文貴、數學教授朱建正、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的楊茂秀教授、陳鴻銘老師等人。結識這些熱心的師長對宗漢成長助益甚多,也為雅卿後來的投身教育預留伏筆。

宗漢的學習情況趨於安穩,與隔洋千里的父親關係也漸漸轉好。在師長的建議下,雅卿帶著宗漢和小兒子宗浩遠至德國,一方面與先生唐光華團圓,一方面也讓孩子見識異地不同的教育風貌。

孩子在德國唸書唸得開心極了,一家人重拾久違的和樂,在台灣的陰霾似乎早已雲散。然而,就在宗漢獲得當地最好的一所中學的入學許可,又獲得跟隨一位華裔資優學人赴美學習的機會,這個曾在台灣摔得遍體麟傷,年僅11歲
的孩子,竟然執意要回台灣。

他說:「我當年小四的時候,跳級到小六去上課,我覺得沒有什麼大的不同。可是我到德國,降一級去唸,我覺得他們都比我成熟…別人的孩子不比我們聰明啊,可是卻能那麼有自信地去面對人生;我們的孩子也應該這樣長大!」雅卿說:「那時候11歲的宗漢跟我講的話,我大概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帶著這樣一個教改希望回到台灣,雅卿首先應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的邀請,主持教育討論課程。後來小兒子宗浩也發生與哥哥一般適應不良的問題:「回來的時候老大已經長大,知道怎麼調適自己,配合整個環境;可是老二又重新跟整個教育體制衝撞一遍…。我那時候不希望再讓老二受苦。一個老大就夠了!」

於是雅卿不計成敗,找了十個家庭共同努力,在1994年創立了第一所由父母組織,以孩子為中心的理想小學—「種籽親子實驗學苑」。1998年,為了貫徹自主學習的精神,雅卿開始在北政國中推動第一所由家長自組、學生自治的「北政六年一貫實驗計畫」,並擔任計劃主持人,就這樣一路走到了現在。


搖擺懸宕中的實驗計劃

北政實驗計劃的困難,從黑函攻擊到官腔繁瑣,從質疑學生自主能力到校地難尋,在在都是問題。然而雅卿堅持的理想,不僅僅是一所學校,而是真誠、開放與破除傳統威權的教育。但是在長期封閉的環境非常不易。因為一個人如果沒有那樣的經驗,要怎麼讓他去相信?每一個人只相信自己曾經經歷過,或是眼睛看到的。所以,雅卿認為在台灣一定要辦出一個學校來,讓大家看一看,自主之下成長的孩子是什麼樣子?小學要辦一個,中學要辦一個…。


鍥而不捨

在家長抗議、學校聯盟都沒有受到重視後,學生自發連署的義賣救校行動,終於獲得市長首肯召開會議,允許接見家長與計劃主持人。然而對於學法律的雅卿來說,這樣漫長的努力有些難以接受:「如果是在歐洲,任何國家的元首、長官,基於愛護學生的立場,一定立刻來到現場。」

會議中,馬市長支持實驗計劃的施行,也決議要找一個高中提出實驗計劃,讓它「法制化、可大可久」的續辦,在場諸多官員亦想方設法,尋出解決行政作業的措施。最後兩方皆大歡喜,得其所哉的結束會議。


危機轉機

景文高中今年因財務弊案影響,招生情況不佳,空下許多教室。教育局認為是自主實驗計劃續辦的好地點,希望讓這個計劃掛籍萬芳高中,續辦景文。然而問題層層疊疊,景文正值經濟困難,要無償使用是不可能的;萬芳高中願意接受學生學籍,卻不接受教師教籍,造成師生分離的窘境;教育局因無法發配經費而反對學教籍分離;家長不贊成原本公立的實驗計劃變為私校的學生…。這一切讓學生開學日仍舊遙遙無期。

巧合的是,當初北政國中在閉校聲中,因實驗計劃而維持下來。如今景文高中臨危之際,才願意敞開門檻,容納這些誠摯開放的教師與學生。誰知道呢?或許這會變成另一個奇蹟也不一定。然而我們的教育,能一直依賴這樣的神話嗎?


北政自主學習實驗計劃

李雅卿認為自己其實只是一個很簡單的媽媽,唸了一點點書,想過一點生命是什麼。由於兩個孩子跟這個大社會對應起來那麼痛苦,就決定帶著他們,盡一點力氣,做一點事。

當初這樣單純的想法孕育出來的自主實驗學校,後來卻被日本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另類教育研究計畫」主持人Yoshiyuki Nagata教授,譽為「亞洲國家中最好的另類學校之一」。


舊校轉型成功

北政國中施行自學方案之後,全校學生大量外流。本來要關閉的,卻因為雅卿的計劃及參與,有了新的生機:「我們是來做舊校轉型的,以這樣的承諾來到北政,所以我當初是一個人進來的,用的是北政原有的資源與老師」。

本來擁有人事權、行政權的實驗計劃,施行得非常成功。實驗計劃、實驗班使學校效率提昇,校內十幾個老師就有十一位參與計劃。而原來體制內困難重重的學生也在耐心的教導下,活了回來。不管他當時是智弱生、被放棄的孩子,到北政之後,變得有自信、很明亮,現在沒有人看得出來,他曾是一個特教的孩子。曾有多重障礙、自閉的孩子來到這裡也好好的,再也沒有發生什麼困難。


新舊承接問題

然而市長換人之後,新政府官員顯然對這樣的計劃有不同的認知,而數度變更計劃,將舊校轉型改為一校兩制,稱做雙軌並進、良性競爭。雅卿無奈地表示,一校兩制的衝突漸擴大,教育局無法順利納編計劃,於是決議遷地續辦。但聯繫了30多所中學後,校地遲遲未決,開學招生、老師續聘,都形成問題。

其實人們也看出來,在這樣不同於一般系統之下成長的孩子,雖然沒有拼命唸書,考試成績卻比全國還好。可是一般人又不願意跟著做,因為他們害怕,他們覺得要相信孩子很困難。


學生救校活動

在北政自主學習實驗計劃受挫,裁定不得繼續招生後,首先是家長的聲明與抗議。他們有些人看著孩子經歷宗漢一般的痛苦,終在實驗計劃中獲得學習團體的接納,懂得自我管理、自我負責、自主性學習。有些人當初為了入校而搬家,如今計劃卻要停辦,自然心急。在世界各國十多個教育團體都寫信給市府,期盼繼續辦理自主學習實驗教育之際,他們不懂為何自己的教育當局卻不想續辦。

其後,為了推動理念學校正式取得學校合法性,台北縣森林小學、種籽小學、台中雅歌學校、彰化苗圃學園、苗栗全人中學、高雄融合學校大津分班及宜蘭慈心小學等八所理念學校相互結盟,成立了「理念學校聯盟」。

然而當今年七月,教育局公開宣布不讓計劃續招新生,計劃遷移的校地也遲遲未定之下,這群年方十四、十五的國中學生,就以「主題學習」的方式,展開「救校運動」,條理清晰又鏗鏘有力地寫出他們的心聲,更以聯署、義賣、演戲、演唱等種種方式,落實多元教育的選擇可能。甚至影響多所中學生,組成教育改革聯盟,以過來人的身分證明學生絕對有能力自主學習,並支持教育法中加入學生代表名額,直接參與教育政策的制定。

對於這樣沒有破壞的積極行動,不畏烈陽大雨,只依賴單純信念,熱情又和諧的救校行動,雅卿以「可怕」來形容他們產生的影響,並且讚嘆的說:「我忽然覺得我老了,他們真是年輕!」

「大人搞這些事情是很嚴肅的,有情緒。但是他們是歡樂的、青春的。」

看著他們連署簽名,全面改變媒體與記者對於自主計劃學生的印象,義演成功,獲得各界熱情的聲援,雅卿既感動,又驕傲。她甜美的笑著說:「他們都是我的學生耶!這些學生中有一個是我的孩子耶!」


李雅卿與孩子們

訪問中有幸見到雅卿的先生與兩個兒子。先生溫文客氣,問候片刻即離。小兒子宗浩現為學生結盟與活動的領袖之一。雖只16歲,與我們談起北政自主學習班的狀況,從政治分析到學生立場,論述井井有條,正反俱陳。後來大兒子也回到家中,但是短暫停留又趕往別處。

對於孩子急切與追索的問句,許多父母可能會置之不理,或是草草打斷。而雅卿卻以道理與耐心一一澄清,這和她的成長經驗有關,她從小就沒有被打壓。當她去想「為何要活著、生命是怎麼回事」這類問題,父母不但不會責罵,反而會跟她談一談。因此,她比較願意去思考,會去念一些哲學的書。

雖然辦學時常遇到挫折,可是看到學校中從陰暗轉為明亮的學生,就會覺得「事情好像是該做的」,力量又重新湧生。孩子的支持給她莫大的力量:「妳會知道妳的存在,對他們來說是一件多麼愉快的事情,實際上有一個愛他的人在那裡。他也愛妳,妳也愛他。」

近日由於自主計劃的問題,雅卿時時忙到心意煩亂,無暇顧及養生,「他們都會覺得這樣不得了,媽咪要老了…我曾答應他們要活到三百歲的。」雅卿轉頭望著宗浩,笑著說。她與孩子的交流,有語鋒交集的明快,也有溫柔綿密的深情。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