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大成殿是孔廟的主殿,屋脊的中央有一座七級寶塔,相傳有鎮殿驅邪作用(攝影/蘇珊) |
| | |
@ require '../adsleft.htm';?>
孔廟是中國儒家文化的具體象徵,它從至聖先師「孔子」的故居演變而來,山東曲阜的孔廟是中國最大、最古老的。曲阜孔廟經過了兩千年的擴建,逐漸形成宏偉的規模,也是中國各省孔廟模仿的藍圖。
台北的孔廟創建於清光緒五年(西元1879年),當時在台北城中南門內建造文武廟,兩座皆朝南,文廟在左,武廟在右。不過這可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孔廟,光緒二十年(西元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台灣割讓給日本,便拆除孔廟,建造了第一高等女學校,也就是現在的北一女。
後來幾經士紳賢達的一番努力,終在民國十六年,在台北孔廟的現址--大龍峒動工興建,並於民國十九年孔子誕辰時舉行中斷了三十多年的祭孔典禮。
走訪位於大龍峒的孔廟
孔廟所在的大龍峒自古文風鼎盛,有「三步一秀才,五步一舉人」的美譽。在正南邊的酒泉街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座高大的照牆,這就是所有孔廟必備的「萬仞宮牆」。萬仞宮牆與一般寺廟的照牆形式雖然一樣,但孔廟卻另有涵義,其典故來自論語子貢曰:「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意指孔子的道德學問高深,一般人若是要求取學問知識,並無捷徑,唯有潛心修習才能窺其堂奧。
為了表現尊孔崇道,孔廟不闢正面的入口,一般人到孔廟必須從側門進入,位於孔廟左側的黌門是現在的主要入口。從黌門走進去,經過禮門即可通往櫺星門及泮池。
進了禮門,就可以看到位於櫺星門前的泮池,萬仞宮牆後面是一個半月形的水池。古時的宅第或寺廟前常有半月形水池,具有防災、調節暑熱及風水的象徵。孔廟前的泮池,除了同樣的作用之外,還有泮宮之水的涵義(即學校附設水池)。
台北孔廟的泮池中有一座三孔的石拱橋,稱為泮橋。橋面彎曲如虹,兩側欄杆以竹節形石雕裝飾,橋頭的欄杆則用文筆形的柱頭作為裝飾,不但玲瓏美觀,而且還有高風亮節與振興文運的象徵。相傳古代只有中狀元才有資格開大成門過泮橋到大成殿祭拜孔子。所以,泮橋又稱「狀元橋」。
經過泮池,繞過庭園即來到孔廟必備的建築「櫺星門」。孔廟的櫺星門不畫門神,和一般佛寺喜歡畫「四大天王」或民間信仰的廟宇畫「神荼、鬱壘」不同。櫺星門的門板上有一百零八枚凸出的門釘,這是遵循古制門扇的作法,也有一說是代表一百零八星宿。
經過櫺星門,第二座殿為儀門。儀門又稱為大成門,是進入大成殿的主門,平時關閉,祭典時才開啟。左邊是金聲門,右邊是玉振門,作為平日出入時用。儀門內,放置鏞鐘與晉鼓,在祭孔時會派上用場。儀門的架構還有一項有趣的特色,即是左右的細部雕琢不同,是由兩位匠師分左右對場競技完成的,所以我們可以仔細的觀察,欣賞這種左右各異的特色。
到孔廟不可錯過大成殿
過了儀門,大成殿在望,屹立於寬廣的鋪石庭院中央。大成殿是孔廟的主殿,在大成殿之前,有一座突出的台座,稱為月台,也稱為丹墀。每年的祭孔典禮就在此舉行,是供佾生獻六佾舞的地方。抬頭細看大成殿的屋脊,發現它的中央有一座七級寶塔,民間相傳寶塔有鎮殿驅邪的功用。而兩端燕尾起翹之處又立有兩支通天筒,或稱通天柱。相傳當時秦始皇焚書坑儒時,士子為保護經書,乃藏書於竹筒內,為紀念護書有功,乃豎立通天筒於屋脊上。
走進大成殿,正中供奉孔子的牌位,左右牆供奉四配(復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亞聖孟子)與十二哲等牌位。大成殿與儀門、東西兩廡共同圍成一個合院,是孔廟的核心部分。東西兩廡有如古時候住宅的護室或箱房,內部供奉孔子傑出的弟子及歷代弘揚儒學有貢獻的先儒先賢共一百五十四位。細看可以發現整個孔廟的柱子上,見不到楹聯文字,這是孔廟相沿的規矩,意思是不敢在孔夫子門前賣弄文章。
最後,繞過大成殿,來到後殿崇聖祠,這是奉祀孔子五代祖先的殿堂。孔廟不像一般佛寺或廟宇供奉許多神像,因為「子不語怪力亂神」,所以孔廟內只能供奉寫字的牌位。孔廟的氣氛予人肅靜莊嚴之美,這也是中國儒家文化行事剛正之精神。
每年九月二十八日,台北市都會舉行隆重的祭孔大典,這是孔廟一年一度的盛事。今年您是否也來共同體驗中國傳統祭孔典禮的氣氛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