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24 期 2001/9/17 -- 2001/9/23 生活萬象
 
天外一隅雙橡園(上)
Twin Oaks
徐詩婷  
 
(攝影/蘇珊)

你知道中華民國在美國華盛頓DC擁有一塊面積僅次於白宮的私人土地嗎?相信許多世居台灣的人民鮮少知道這件事與這塊土地。其實它就是曾經作為我國歷任駐美大使官邸的「雙橡園」。


綠蔭大道嬌客迎

各國駐美大使官邸區就在華府附近,雙橡園是其中佔地最廣的官邸,面積約18.1英畝,只比白宮少一英畝多。當我們下車時,我甚至搞不清楚雙橡園的入口處在哪裡。原來他的大門與道路平行,沒有任何誇張華麗的造景物裝飾大門,只有在鐵製圍籬上刻著「Twin Oaks」。走進園內,一條大道沿著青翠的山坡,不知通往何處?約走四十公尺,兩旁開始出現蓊鬱高大的橡樹,迎著涼風搖擺著枝葉向我們招手,接著一幢美麗的白色巨廈映入眼簾,一種寧靜的氣氛正慢慢滌去旅途的疲憊。正門前的花圃排成十二道星芒國徽,身於千里之外,此時此刻,備受感動!


悲壯歷史流水去

說起雙橡園的百年歷史,仍深深影響著今日。1888年,一位富有的律師赫巴德先生( Mr. Gardiner Greene Hubbard ),為了尋覓一塊避暑勝地,買下當時雙橡園所在之土地,由名建築師Richard Allen建造,擁有26個房間,為一「喬治復興時代式」建築。「雙橡園」乃因屋前有兩棵並列的橡樹而得名。

赫巴德是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的創辦人,赫氏膝下有兩女Grace與Mabel,二女婿即電話發明人貝爾,貝爾夫婦亦曾定居雙橡園。1930年,Grace開始連續出租雙橡園給一些重要人士;1937年7月8日,我駐美大使王正廷承租此園為官邸,其後十年內,赫氏家族持續租給胡適及魏道明大使;1947年,顧維鈞大使以45萬美元購得,作為我國歷任駐美大使官邸;直到1978年12月15日卡特政府宣佈中美斷交,當年12月31日雙橡園關閉,至1986年2月5日向美國內政部註冊申請列為古蹟。


10美元買雙橡園

在斷交前夕,雙橡園的歸屬問題波濤洶湧。依「國際法」政府繼承理論,原政府所有財產,都將移轉給被新承認的政府。我大使館只有15天的時間處理好一切有關事務、降旗撤館,當時駐美大使迅速採取維護國家財產的行動,同時安排將雙橡園的產權移交給美國民間組織──自由中國之友協會,在這張總值一千萬美元的轉讓契約書上,象徵性地以10美元價格成交,在短短七天之內,辦妥過戶,完成法律手續,使中共購買雙橡園的希望落空。

在移交給自由中國之友協會時,發生了一段有趣小插曲,當協會主席搭機緊急趕來DC後,卻發現忘了帶皮包,幸好,他16歲的兒子即時「無息貸款」10美元給老爸,總算以兩張電影票和一桶奶油爆米花的價格,順利保住雙橡園。

自1937年來,許多中外人士都曾是這兒的過客。二次大戰期間,美國軍方領導人包括喬治馬歇爾將軍以及後來成為總統的尼克森將軍,都曾到此與同屬同盟國的台灣盟友協商;蔣夫人宋美齡女士在大戰時亦曾來美國國會山莊演說,在50年代及60年代間,曾多次造訪華盛頓DC,並在雙橡園小住時日。

中美斷交前,曾有九位大使先後住在雙橡園,他們款待了無數美國政府的高級官員、參議員、眾議員,和其他各國外交團,一貫秉持好客的傳統和誠摯的友誼。許多台灣領導人也曾經來到雙橡園,如陳誠、謝東閔、嚴家淦、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等。然而歷史的興衰榮辱是有規律的,潮來潮往的人們就像住店一樣,小住幾日,匆匆就走,有多少人在歷史輪迴中找到永恆的生命?又有多少事物在塵世裡能永世長存?(待續)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