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日前行政院主計處循例發布最新的「國民所得統計」。在經濟成長率的「推估」上,今年第二季的成長率被大幅調低,不但「零成長」都保不住,而且還呈現「負2.35%」。全年的「預估」也是0.37%的「負成長」。單季成長率不但是能源危機的1975年第二季以來的新低,而且是由主計處五月時預估的「正成長率」3.26%大幅下修而來;預估的年「負」成長率則被報導為歷史上之首見。
匪夷所思的預測落差
這項數據一發布,立即引發莫大震憾。尤其在短短三個月,對成長率的估計竟高達5.6個百分點的落差(由3.26%下修為-2.35%)。若由知識經濟時代或科技高度發達的「瞬息萬變」形容詞來看,短期間起落如此之大的預測數據倒也相互呼應。不過,我們也應當冷靜下來想一下,如果變化莫測是真的,既然已「莫測」了,當然不可能預測,所以任何預測或估計數據不是都沒多大意義了嗎?充其量只可作為一項訊息而已,我們也當然不能否認,或許會有「偶然」猜中的時候。
衡諸現實,雖然各種內外環境因素眾多,確實也有一些不可料的突發因素在。但當前的預測工具和技術也相對突飛猛進,相較於從前,預測誤差即使不會縮小,也不至於大為擴大才是;何況總體經濟預測都是依據凱因斯所得衡等式,由電腦技術加上「少數菁英份子」主觀判斷「作成的」,在一季之間會有如此大的預測差異,說「匪夷所思」應不太過分吧?!
政府機構不應公布預測
如果現實社會真的已經變化快速地難被人預測,身為政府機構是否應該認真考慮放棄這項行之已久的「經濟預測工作」了呢?因為政府所公佈的數字都與「政策」有關,並有「公信力」的味道在,與民間的預測值在民眾心中有很大差異。因此若預測失實,「心理面的衝擊力」當然天差地別,對於市場的干擾也特別大。既然預測在現時已然失去準頭,淪為一般性的「資訊」,跟當前氾濫的民調類似,那麼政府單位何不放棄此項「預測」任務,就交還給民間機構去做。主計處能做且應做的,是將已經實現的事實做「調查」、「估計」;譬如現在已是第三季,那就發布 「第二季的估計數就好了」。畢竟主計處的任務之一就是提供完整的調查數據;因為偌大的社會,要得到廣泛的資訊,所花費的人力物力極龐大,而且政府還有公權力可讓受訪者接受調查並提供真實的資訊。如此,主計處從事各項普查,以及各種必要的特別調查,將調查結果提供各界作研究、經營企業的判定,以及民間研究機構從事各項預測的基礎資料即可。
就國民所得和經濟成長率言,國民所得帳的發明,本來也只在對事實真相提供估計,讓人民了解身處何種環境,俾能自省、檢討,而後決定如何過日子罷了。所以,主計處就不必再公布預測了。而民眾也應多了解各項數字的內涵,不必跟媒體亂起舞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