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22 期 2001/9/3 -- 2001/9/9 財經專欄
 
開放和國際化VS減稅和擴大舉債
黃耀輝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
 

「經發會」已於8月26日圓滿落幕,各家媒體雖都對此次會議予以肯定,但對322項共識的重要性排序,卻有不同的看法。有些媒體特別強調戒急用忍政策的鬆綁和開放三通有望的期待,有的則在工商團體盼望的減稅課題作文章。


開放、國際化是正途

其實,近期吵嚷不已的戒急用忍和大三通,有誇大的嫌疑,真不知國人中有多少確實知曉其內涵,說得更極端些,恐怕連當初創造或借用這些名詞者,如今也是茫茫然吧?!不幸的是,在媒體舖天蓋地的渲染下,大家就抓住這個「稻草人」隨己意予以指摘。我們何不冷靜下來,以寬廣心態來仔細看待呢?收拾一下情緒,我們或許就會發現,大家爭執不下的終究是「開放」或「管制」這個基本理念的差異。由此角度切入,我們就能明白地看到,經發會解除這個當前被指摘,實際上卻成效不大的政府管制措施,只是回歸「自由化」、「國際化」 常軌。因為三通和開放的政策,目的是將各國經濟利益引進台灣,凸顯台灣的地位。將來兩岸之間任何可能的大衝突,都將更受到國際關注,因此,台灣越國際化就越能保障自身安全。

進一步看,如能透過兩岸的產業分工,台商對大陸經濟的協助、提升,以及拉近兩岸人民之間的感情,也許可以進而帶動大陸的政治改革,就越可能促進大陸的民主化和制度化,提升大陸人民的文化與人性價值,化解誤會與敵意。果真如此,就長遠而言,對台灣的安全更像是買了保險。

至於工商界人士和部份官員所盼望的減稅和擴大舉債的主張,不但花錢,而且危險,未來卻極可能在立法院翻案成功。此外,經建會提出以五年五千億元投入公共建設,不受〈公共債務法〉限制的建議,更令人擔心。


減稅、擴大舉債不能行

眾所周知,公共建設的效益及於後代,所以才要以舉債方式籌措財源,但公債的發行也應限定於支應資本性支出,而不能用來支應經常性支出,這個道理已經白紙黑字寫在〈預算法〉裡面。但是今天台灣的財政情況並非如此,政府在稅收方面不但不敢加稅,還拼命減稅;在支出方面,看不到政府具體的精簡、節約措施。以致於這幾年的預算案,經常性收入連經常性支出都不夠支應了,盡靠名不符實的「以前年度剩餘」來支應,其實就是利用以前編列而未使用的舉債額度來應付。

現在如果連公共建設支出都不必列在舉債的規範之內,則無異是鼓勵政府以舉債的資本性收入來支應經常性支出,等於是取巧規避〈預算法〉的限制。而更嚴重的問題在後頭:巧立名目的公共建設必然層出不窮,如果沒有自償性財源,龐大的債務將無法償還;五年的舉債假期,除了將財政負擔轉嫁給後代子孫負擔之外,無異是將爛攤子丟給下任的政府,隱藏的道德危險實在是很可怕。

自由化、國際化是台灣的出路,但要配合台灣整體環境的改善。然而減稅加上擴大舉債,卻不但危害國家安全,還會遺害子孫,值得我們擔心!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