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require '../adsleft.htm';?>
張先生的努力受到了學術界的肯定,受邀參與大專院校課程編定及論文考試的諮詢,他的農場也成為大專院校實習場所之一…
佔地二十公頃的香格里拉休閒農場,位於宜蘭縣冬山鄉梅花湖的山丘上。園區內木刻的告示-懸賞走失的小松鼠,提醒大家要小心注意周邊的花草樹木。隨處可見的打油詩「黃金散盡為收書,醇酒釀來為好客「山邑不言語,喚醒三日醒」…,流露著農場負責人對生態保育的用心與創意。
農場分成三大主題區,一為農業體驗區,種有柳丁、橘子等十幾種果樹,讓民眾親自體會從播種的希望,到成長的喜悅與豐收的期待。二為森林遊憩區,主要有森林涼亭、原生植物,以及螢火蟲復育等,可促進民眾對生態保育觀念的認識。三為休閒渡假區,主要提供餐飲、住宿、品茶,以及包括大自然彩繪、環保獨角仙、木烙作品等的教學課程。
一般人有個錯誤印象,認為休閒農場是因為果園經營不善而轉型的。其實休閒農場種植的蔬果有別於一般觀光果園,必須是因應四季變化不同的需要,可以現時採摘、且多元的。
寒窗苦讀建構未來
香格里拉休閒農場負責人張清來先生,是中華民國休閒農業發展協會理事長。張先生出生貧寒,藉著半工半讀自食其力,才得以繼續升學。小時候,每當他看到鄰近一家冰果店的櫥窗,擺著一盤一盤肥而多汁的西瓜拼盤,心中就不時升起一個念頭:「以後我一定要有吃不完的西瓜」。因為當時的社會,連米都買不起,更何況是西瓜。張先生又看到人家的父親在銀行上班,母親穿著高跟鞋、旗袍開著高岔,又騎著偉士牌機車,好生羨慕,於是暗地許下了願望,希望未來不要過著苦日子。
年輕的張先生打工時常想:「我一定要這樣辛苦一輩子嗎?」於是就打聽了一步登天的捷徑—考檢定考試。此後白天工作,晚上回來提桶冷水放在桌下,寒窗苦讀。無論哪一位經濟學家出版的書都買回來閱讀,不懂就問,終於在24歲時考上財經人員,到銓敘部報到。但才上了十天的班,張先生就發現這不是他所想要的未來,於是毅然決然地棄官離去。之後又花了二年的時間去研究台灣經濟未來的趨勢,張先生說這像下一場賭注,但他寧可去試,因為他不希望只有這樣的人生。 立足宜蘭放眼國際
張先生以寬廣的角度看待台灣農業發展的需要。他認為未來的國際將透過網際網路打破國界,成為經濟共同體的地球村。台灣處於亞太核心,地位有如香港,也會漸漸地走向貿易、金融、生物科技的產業。而台灣又屬於亞熱帶型的氣候,有著海洋性的豐富資源,此一先天優厚條件有助於發展觀光旅遊,進而躍上國際舞台。
日本在三十年前由於經濟蕭條,從傳統產業走向服務業,而美國在1950年失業潮興起時,投入大量人力打造交通運輸工程,英國則以釋放國營事業來振興國內經濟。張先生的構想是將台灣傳統農業與服務業結合,以阻止人口外流及企業出走而造成的景氣低迷,於是模擬出台灣發展休閒農業的願景。
宜蘭一直以來的治縣目標是成為生活大縣,在發展觀光相關條件的交通、飯店、農產、休閒上,必須做到食、衣、住、行全方位的服務,而不只是台北的後花園。從休閒農業切入,發展鄉村型都市的特色,打造一個舒適、安全、合理的生存空間,可以讓民眾根生宜蘭,對宜蘭深度認同。
良性循環有口皆碑
由於農家子弟靦腆的個性,成為休閒農場經營管理者的張先生,在創業之初,對於必須在商場上與人競爭,感到實在是一大考驗。但是連開幕時收門票都不好意思的他,卻能在旅館業、餐飲業、遊樂業的排擠與打壓之下,不畏艱難地於民國84年起,大量舉辦教育活動,培訓全國有條件的農場經營者,投入休閒農業發展的行業。並經過長時間的遊說,休閒農業輔導辦法在民國88年間終於得以通過。張先生的努力受到了學術界的肯定,受邀參與大專院校課程編定及論文考試的諮詢,他的農場也成為大專院校實習場所之一。
「凡所付出的,都會回到自己的身上」,張先生投資百萬培養休閒農業人才,不以個人利益的角度去經營事業,他認為創造企業的良性循環才是重點。參與策劃宜蘭綠色博覽會的張先生,認為應設計一套完整的套裝旅遊計劃,以饗國內遊客,並使各行業的人士參與,全面帶動宜蘭的經濟發展。張先生真不愧為宜蘭休閒農業發展的龍頭,他的用心,為宜蘭地區的繁榮帶來新的契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