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日前某天早餐時分,兒子突然開口問:經濟成長率為零會如何?他之所以會有此問,是瞄到當日報紙斗大的「保三」黑體字。所謂的保三意即「經濟成長率為3%」,而「保三、保四、保X」近期已是台灣媒體慣用語,而輿論也著實甚為關切台灣到底能保有多少的經濟成長率。
為何需要保有某個水準的成長率?如果成長率降到零又如何?不知讀者們有沒有在腦子裏曾經浮現過這種疑問。我的兒子目前在研究所讀碩士,雖是理工領域的,但也曾在大學時代修過基礎經濟學,且分數也滿高的,而在家中滿是財經學術氣氛中,也應耳濡目染諸多經濟理念才是,但他還是忍不住提出這個看似極普通且簡單的疑問,由此也可見這個疑點應也是多數住民們不知從何問起的問題吧?
了解經濟成長率
是的!乍聽此問,我是楞了一下子,因為直覺這是總體經濟學ABC(亦即入門必備的基本理念)。但再仔細一想,卻發覺其內涵並不簡單,不但無法三言兩語講清,恐怕必得尋根探源,從最根本處抽絲剝繭才可稍稍釐清。
當前行政院主計處公布的經濟成長率,指的是今年實質國內生產毛額(GDP)比去年增加多少百分點,而實質GDP以口語來說就是「總產出」,所以經濟成長率的本意也就是今年的總產出相較於去年增加了多少,而總產出就是該年參與生產行列者對產出貢獻的加總,當前社會上一般觀念是,產出愈多對人而言,生活福祉也愈高。因此,今年的產出比起去年來,不是愈多愈好嗎?而經濟成長率愈高也就是這個概念的具體「數字」之呈現。或許就是此種認識在民眾,尤其是媒體從業員或是政府官員心中根深柢固,追求高經濟成長率乃為天經地義的事務。
即使落在這個層次的認識,也至少必須顧及幾樣事。一是產出的數據是如何估算的,當前通用的是「通過市場交易的」才算,原則上自給自足的生產,如家務、休閒等並不包括在內;二是成長率究竟要高到什麼水準才「合理」? 誰最有權決定?是否需要有此決定?三是成長率高、產出增加,是否個人的產出也都相應提升?政府在利用政策刺激總產出增加時,是否會引導至某群人產出大增,另一群人生產停頓甚至減少的不公平現象?四是高產出,或許伴隨著自然資源利用度的提高,而環境破壞、土石流等等的代價是否值得?
成長率降為零不必驚慌
我們知道產出的高低與就業的多少有關,但產出愈多就業一定升高,或者失業一定會下跌嗎?這層關係可以由政府引導嗎?或者交由參與生產的個別人全權作主較佳呢?這些問題的答案人云亦云,難有一個共認的標準。我們唯一可承認的是:經濟成長率只是一種統計資訊,原本只在告訴我們兩個階段的產出變化,使我們在對生產情況有較清楚了解後,可較方便檢討下一步要如何走。
成長率為零只是告訴我們今年的產出維持去年水準,也許表示失業升高了、也許警告人民別懈怠了、也許是人民厭倦物質產出而選擇另一條路。無論如何,它總是一項資訊而已,提醒我們仔細解讀它,何必心慌意亂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