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21 期 2001/8/27 -- 2001/9/2 財經專欄
 
經濟歸經濟 稅制歸稅制
黃耀輝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
 

在工商界代表的龐大聲勢下,經發會分組會議將停徵證交稅一年、減徵或停徵土地增值稅兩年及取消貨物稅列為多數意見,已對行政部門形成沈重的壓力。

雖然值此嚴重經濟衰退時期,減稅好像有點道理,但是今年的財政狀況受經濟惡化連累,上半年的稅收短徵了將近八百億元,財政赤字將非常嚴重,企業界對於租稅「有減無加」的主張,在理論上未必能夠刺激景氣,使財政困窘雪上加霜倒是事實。如果再心存僥倖,想以擴大舉債的方式迴避財政惡化問題,長遠的負面影響更令人憂心。因此,行政部門又打算提高營業稅稅率,一方面兼顧業者需求,而稅收又可維持不變。可是,政府高層衡量當前政治情勢,認為減稅充其量只有經濟上的效果,加徵營業稅卻可能丟掉大眾的選票,對於「配套」方案根本就沒有信心,因此決定等選後再討論稅制改革的問題。於是,事情又回到原點,租稅可能還是不加不減!


不景氣與稅制關係小

說實在的,當前的經濟不景氣和稅制的關係很小,減稅對於刺激經濟景氣的幫助極為有限,這也是為何民間將企業界拼命要求減稅的作法,解讀為「飢不擇食」的主因。台灣經濟要走出陰霾,唯一的辦法就是「強化體質」,不在於減稅、貶值,或是紓困、降息。就像美國在1980年代曾經被日本壓著打,抬不起頭來;但是經過奮發圖強,致力於科技研發,提升競爭力和生產力,結果在1990年代創下經濟新猷,即使在2000年因為景氣反轉,經濟成長率還能維持相當的水準,美國民眾還是充滿信心。

因此,台灣的前途還是在於對未來經濟發展方向的「自知之明」。1990年代致力於產業轉型,「鴨子划水」般的默默努力下,產業升級已經獲得初步成果。未來如果能夠明確的定位經濟發展方向,研擬清晰的產業政策,繼續「國際化」和「自由化」,提升人力、技術的品質,發展高附加價值、高競爭力的產業,必能和大陸、東南亞這些「追兵」有所區隔,更能迎頭趕上科技先進國家。因此,經發會在減稅方面沒有突破,毋寧是「不幸中的大幸」。經發會如果能夠將當前被普遍認定是政府最有問題的違背自由化、國際化的管制措施,也就是近期吵嚷甚烈的「戒急用忍」政策趕快因勢利導,讓台灣自然發揮地理優勢,利用現有科技實力與人才優勢,推動研發創新中心,吸引外資,提昇技術,透過國際化更能確保國家安全,這就是值得喝采的成就了!


低稅負少減免是正途

台灣未來的經濟發展其實不需要靠選擇性的租稅減免,應該讓產業政策歸產業政策,稅制就回歸稅制。未來租稅改革對經濟發展的幫助,重點在於「少減免,低稅負」,讓企業在公平、有效率的環境下競爭,稅制才能合理化,財政也才能回復健全,台灣經濟發展才有前途。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