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20 期 2001/8/20 -- 2001/8/26 紀元副刊
 
頂尖的現代主義建築師貝聿銘(下)
頂尖的現代主義
趙曉慧  
 
法國羅福宮廣場上的金字塔(上,攝影/周怡秀)位於華盛頓DC的美國國家藝廊東廂是貝聿銘揚名國際的作品(下,攝影/謝趙蓉)

(續上篇)貝聿銘自立門戶後,受到許多人的注意,並競相邀請他設計建築物。美國科羅拉多州「國家大氣研究中心」是他第一件明確建立個人風格的作品,大草原中座落起紅褐色幾何形狀的建築,與基地環境融合的結果,像是山崖邊一組長出來的房子。他漸漸地突破了年輕時期大型規劃案的經驗束縛,為他的設計找到嶄新的方向。往後的紐約州「伊弗森美術館」、「麻省理工學院化學館」、德州「達拉斯市政廳」與「麥耶生交響樂中心」、波士頓「甘迺迪紀念圖書館」等作品,原則上都是方形幾何型體的運用,並表現出俐落、高雅的貝氏風格。


擅長設計美術館的專家

貝聿銘開始嘗試以三角幾何來雕塑建築物,在他眼中三角形體是最完美的形狀。現代主義建築多半是白色的方形屋,簡潔到極端之後反而顯得刻板、失去人味,貝聿銘洗鍊的運用三角幾何,同時結合著精美的藝術氣息,他的作品更趨於人性化,為當時已顯沉悶的現代建築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

華府「美國國家藝廊東廂」即是三角幾何風格中掌聲最多的作品。這完全是由三角幾何所雕塑出來的設計,建築物從裡到外找不出一個直角,透過貝聿銘的巧思,尖銳的三角形體反而創造出絕妙的視覺感受。室內空間中玻璃天窗引入充足的陽光,讓光線成為空間的靈魂,整體的空間感層次豐富、生氣勃勃。貝聿銘讓建築物本身就是一件接近完美的藝術品。當時到美國訪問的法國總統密特朗便讚賞不已,並成為日後貝聿銘設計巴黎「新羅浮宮」的伏筆。

1983年法國總統密特朗力排眾議,指定邀請貝聿銘設計巴黎「新羅浮宮」,此時的貝聿銘已是眾所皆知設計美術館的專家。要在強勢而古典的羅浮宮廣場中間興建一棟現代建築確是挑戰。法國人對貝聿銘美籍華人身分的質疑也加大了難度,而貝聿銘所提出的金字塔造型更引起外來文化的疑慮,但貝聿銘自信、無所懼的協商與說服,終於克服萬難平息反對聲浪,讓這座玻璃金字塔自地平面昇起聳立在世人面前。

貝聿銘的設計向來都能夠尊重環境並與之融合,位在森林中的日本MIHO博物館,他以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武陵漁夫驚奇的空間經驗來發展設計。貝聿銘充分地掌握了基地環境的特性,人們必須經過山林隧道、吊橋、廣場及台階等空間之後才能進入博物館,精采的安排讓這個過程就是一段人與山林融合的空間體驗,而博物館本身自然也是日本建築與「貝氏風格」結合的佳作。

矗立於香港的中國銀行則是他在退休前最後一件超高層建築的作品,貝聿銘採用四根巨柱支撐起整座大樓,並形成多個稜形的造型,以平衡香港海灣強風與強震的特性。這樣尖銳的造型還一度引起業主的疑慮,擔心會在風水上導致不吉利。但最後被解釋為象徵閃閃發光的鑽石,才順利平息這場風波。


中國是他的心靈之根

除了自身的才華之外,貝聿銘也擅長與業主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並且能夠冷靜、自信地說服對方,使對他的作品心存疑慮的各階層人士信服。

雖然西方人視貝聿銘為深具中國魅力的藝術家,但中國文化的特質並不反映在他的作品裡,而是表現在他的處世態度上。中國文化中謙沖內斂、不卑不亢的美德,讓貝聿銘得以從容地立足於西方社會。此外,他領導一批素質極佳的建築師團隊,對建築設計的專業堅持,把持著幾乎是嚴苛、一絲不茍的標準,這樣高度的質感要求也更彰顯「I . M . Pei」(貝聿銘)招牌的品質保證。

貝聿銘的作品是現代建築史中一個象徵著優雅與精緻的片段,貝聿銘的成就也是中國人的移民史裡一個銘刻著甜美與驕傲的閃光。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