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自有租稅以來,納稅人就不斷地設法暗中逃稅、漏稅、避稅;要是能夠光明正大一點,就是發揮「利益團體」的影響力,找些產業升級、刺激景氣、社會公平等等理由,希望政府減、免租稅。而政府往往也忘記課稅有什麼根據,是為了什麼目的,有時候還會用租稅當作工具,一會兒用來調節景氣,一會兒用來獎勵特定產業,一會兒用來照顧特殊團體,…。因此,儘管每個租稅都有它的基本原則,但除了收入用途之外,政府還可以用租稅的減免來玩政治花樣,作為影響政治的手段。越是民主的國家,加稅越等於製造民怨,也就是政治自殺;減稅是換取選票的最好手段,也是把問題、責任丟給後代的最好辦法。
所以,政治人物可以不懂財經,可以不在乎租稅,但一定會先開「不加稅」的支票,然後再開「減稅」的支票。一談到加稅,大家一定是反對;現在碰到經濟不景氣,工商界到處提的對策,好像除了停徵這個稅,減收那個稅,就沒有別的辦法了。
租稅減免是欺負老實納稅人
但是,事情的真相是:財政到頭來就是不脫「收支必須相等」的原則。政府如果是「量出為入」,若政府做的都是該做的事,則支出面決定後,收入的籌措就必須符合債務、赤字的規範和籌措。因此,政府減免了甲稅,就必須從乙稅上多壓擠一些。而政府往往找那些沒辦法逃避稅負的人動腦筋,許多租稅減免其實是欺負老實納稅的人!
如果政府是「量入為出」,則收入因租稅減免而減少,就必須縮減少支出。通常,政府直接支付給 「人」 的消費性支出,例如社會福利、公務員的薪水,都不能省,於是政府可能的選擇,就是削減公共設施、基礎建設的興建、維護。到頭來,民眾和企業就必須忍受基礎建設的不足,生產力、生活品質的下降,其結果可能比沒有租稅減免還要差。天下沒有輕徭薄賦而可以養得起「大政府」的道理,也沒有政府拼命花錢又有本錢減稅的可能。政府的支出,其實就是民眾的負擔;租稅負擔輕,就應該有政府小而省的心理準備。
所以,陳總統說「任內不加稅」,其實就表示「這四年政府支出不增加」的意思。工商界要求租稅大減免,就表示政府的公共支出減少是可以接受的。因此,對照最近經發會的一些有關減稅的共識,我們必須請政府和業界先回答一些基本問題。
何能既要減稅又要放寬舉債? 台灣目前的租稅負擔比率只有13%,如何能支撐高達GDP25%以上數字的累積債務?收入成長率節節下降,如何支應每年將近GDP20%的政府支出?看到廠商出走,就要學老共的「五免三減半」,難道不知人家是學我們老掉牙的獎勵投資政策嗎?工商界連一些微不足道的稅都要減免,會不會讓民眾誤以為我們的企業已淪落至必須靠減稅過難關?既要減稅,又要放寬舉債空間,這不是擺明要看衰財政,魚肉我們的後代?只知道要求停收證交稅,減免貨物稅、土地增值稅,如果政府順水推舟,但同時復徵證所稅、調高營業稅、加徵地價稅,不知企業界的看法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