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require '../adsleft.htm';?>
金門不大,又多鄉村小徑,租部腳踏車逍遙遊該是美事一椿。旅館的人卻不同意,他說:「今天風大,騎腳踏車會很吃力,如果是昨天,有了大霧一點風都沒有,倒是不錯的。」我早已耳聞金門的風,現在才知道風爺不是天天來報到,它的剋星是霧,頂新鮮!
微風吹過大湖小池的水面。金門各鄉常見大湖,也有不少小池與沼澤,最令城市人羨慕的是可以看各式各色的水鳥在水面悠游,有時啪的一聲,水鳥突然展翼飛起,又再急速竄入水中覓食,起起落落,帶起一陣風。
風中高梁味
我站在一座石塔前,仔細端詳。金門鄉民對風不知道是又敬又怕;還是又愛又恨?像這種二、三人高的石塔有六、七層,以圓形石塊一層一層疊高,愈高愈小,真的能擋住颶風的狂嘯?金門四周環海,中央有太武山,海岸線完全沒有高山屏障,難怪雨少風大。
海風夾帶風沙走石,土地貧脊荒蕪。民不聊生的日子早已成為陳舊歷史,據說駐軍多年造林十分成功,如今金門的風應該反而是福星吧。
走過廟前廣場,空氣裡瀰漫著一股奇特的味道。我先張望了一下周遭環境,沒有工廠,只有幾戶民家。下了車向廟門移近,腳前深紅褐一大片米穀,讓我不敢再向前踏步,這些是鄉民舖散在地面上的高梁,在乾燥的空氣裡醞釀,經過微風助長,讓我聞到甘醇的氣味。沒想到不喝酒的我,如此接觸到聞名的金門高梁酒。
風中的建築美
最美的「風」,站在屋頂上。
我是由發現金門古厝的美才看到代表「風」的石獅。此地的閩式建築,架構還是傳統作法;由外而內先是大木門,高門檻,前庭及祖宗牌位,進去才是內廳。有趣的是此地的欄杆用薄磚做成花樣,十分通風,也頗有看頭。
金門人穿著樸素,所有的鮮紅嫩綠似乎都貼在自家房屋上。常見的房子有兩種,一種是南洋式的小洋樓,用各種單色的磁磚貼門牆,只在造型上做變化,一種是福建式的古厝民宅,用有色磚塊妝點門面,再以各種圖形,畫在磚牆之上屋簷之下的木條,有的屋主更以南洋風味濃郁的花磁磚,拼成圖案大做文章,最是迷人。
我對古厝的頂上風光情有獨鍾。多數的漂亮房子用瓦片舖屋頂,瓦頂既整齊又牢固,可以看到用石灰或水泥牢牢的固定,以免風爺惹禍。屋頂的尾端曲線真美,是所謂的燕子尾。其他瓦頂有拱形屋頂角,也顯得清秀雅緻。
瓦頂與燕尾是本地建築特徵。燕尾正下方更是我搜尋的焦點,有時那裡空空的令人失望,有時塞著一條鯉魚。最美的,站著風爺-一隻完整而精巧的小石獅。
風在金門是需要被供奉與安撫的。它像神祇,也可以是一個圓圓的面具,鼓著凸起的腮幫子。我看到它被安置在磚牆旁的木柱裝飾上,美呆了。
村民看我對風爺有興趣,乾脆權充導遊,帶我穿過幾間古厝,來到石牆前。第一次看到在不規則的大石塊中間,嵌有精工塑刻過的石獅風爺,大大的開了眼界。
從此,我開始追逐風神的石像,至少見過四隻在石牆裡棲身的「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