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require '../adsleft.htm';?>
在義大利熱那亞舉行的「八國集團」(G8)高峰會,於7月22日閉幕,雖然場外來自世界各地「反全球化」的抗議聲不斷,但與會國領袖簽署共同宣言,表示將全力促進全球自由貿易、食品安全、愛滋病防治與教育普及等事務。在抑制全球溫室效應的「京都議定書」議題上,由於美國總統布希堅持反對立場,為期三天的高峰會仍未能就這項議題達成共識。
布希政府的能源政策
美國布希政府於今年3月宣佈不支持京都議定書,主要的理由是相信京都議定書將對美國與全球經濟帶來極大的損害。相對於歐盟國家極力促成京都議定書生效的態度,美國不支持的立場源自於其想確保美國能源需求的無虞。美國當前能源政策的重點,已不再是1970年代卡特總統任內的「如何節約能源」,而是如何從全世界開發更多的能源供美國人民使用。
就石油政策而言,美國目前力圖減輕對中東石油的依賴。除了放寬墨西哥、加拿大原油的進口之外,亦同時進行開發新技術,以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另外,美國政府積極在其境內開發新的油源,並且尋求國會對阿拉斯加保護區鑽油計畫的支持。
美國極地保護區採油解禁
美國眾議院在8月2日通過布希政府所提的能源法案,准許業者在阿拉斯加州北極國家野生動植物保護區開採石油及天然氣。表決通過的能源法案長達510頁,歷經十多小時的激辯,以240:189的比數表決通過。這是眾議院21年來首度討論阿拉斯加鑽油之事,眾議院曾在1980年宣佈,保護區內海岸平原的油源在未來可能進行開發,但必須經國會同意。
支持布希能源法案的理由
支持布希能源法案的人士宣稱,在現代的科學基礎下,石油的探勘及開發,已可做到不傷害保護區內的環境。而且在150萬英畝的保護區中,僅有約2千多英畝的土地將被開發,換言之,極地保護區生態受到影響的比率微乎其微。更何況,為了廣大美國人民生活的幸福,極地保護區的石油應該被開採。亦即,部份眾議院議員認為,為了追求美國人民的物質文明,極地保護區的生態值得被犧牲。
環保人士反對的理由
環保團體反對的主要理由,是認為開採石油會破壞當地脆弱的生態系統。阿拉斯加可能是美國最原始的荒野,北極野生動植物保護區更是麝香牛、狼群及北美馴鹿的天堂。事實上,阿拉斯加北岸的原油開採已有30年歷史。過去,每年5月是獵鹿季節,但據當地獵人說,今年到5月上旬為止皆不見馴鹿蹤影,許多人懷疑現存的油田已影響到馴鹿的遷徙。
反對人士更是強烈質疑眾議院否決了對休旅車、迷你旅行車及卡車的燃油效率設定更嚴格的標準。環保人士認為,對燃油效率設限,是抑制能源需求最有效的辦法,改善汽車燃油效率每年所節省的油量,可能比極地保護區生產的油量還多。
對照上述支持者與反對者的立場,如果現代科學同樣可以達到石油的開發而不破壞生態環境,且可提高燃油使用效率,那麼美國眾議院議員選擇通過開採極地石油法案,顯然需要更堅強的理由,或許議員們必須更誠實面對人類對物質慾望的追求吧?
極地居民的立場
相對環保人士擔心石油的開採會破壞自然資源,海岸平原的原住民卻是多半支持石油開採案。就當地居民而言,把地底下的石油萃取出來,遠比一個空空蕩蕩的荒野,對他們生活的助益更大,因為新油田將提供當地居民更多的經費,學校、公共設施、污水處理系統等可因此而獲得改善。由此看來,究竟是自然資源重要,或是物質生活重要,不論是極地居民,或是國會議員,同樣是一個難解的問題。
返本歸真從個人做起
美國能源政策的形成過程,可以讓台灣發展物質文明有所省思。台灣在7月底歷經桃芝颱風的來襲,一幕幕天災人禍的景象再度呈現在國人面前。曾幾何時,土石流成為部份地區人民生命的最大威脅。重創之後的台灣,救災、官員視察與爭功諉過,對台灣人民而言,可以說是再熟悉不過了。如何與大自然安然相處,讓後代子孫免受耗竭之苦,應該是每個住民無可逃避的責任。在追求物質文明的同時,是否也應想想生活本質到底是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