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18 期 2001/8/6 -- 2001/8/12 文化廣場
 
台灣民俗北投文物館
謝文琪  
 
攝影/謝趙蓉

老祖宗們遺留下來的民俗文物,涵蓋面極為廣泛,從食、衣、住、行,甚至育、樂等各方面,不僅呈現出當時純樸的民俗風情,也顯露出老祖宗們在設計及手工上的精細,過去人的智慧與巧思可不輸給現代人喔!


沿著北投幽雅路通往紗帽山的途中,有一棟古色古香的日式建築,內部陳列了許多台灣民俗文物及原住民文化藝術,這裡就是「台灣民俗北投文物館」。與一般博物館不同的是,這座木造雙層建築在1921年即建造完成,日據時代曾經是五星級的佳山旅館,並於1984年開始展示台灣早期民俗文物。全館共有三個常態展示區,分別陳列了「台灣民俗文物」、「原住民文物」及「早期服飾織繡品」。


傳統的民俗文物

進入民俗文物區,首先看到的是一個裝飾極為富麗堂皇的花轎。這頂新娘花轎係浙江寧波的造轎名匠所做,歷時三年半,並於1933年完成,壁面和樑柱雕飾著吉祥圖案及桃園三結義、姜太公釣魚等民間故事,花轎以金漆為其主要顏色,共計有近百條的龍鳳,花轎旁還有過米篩、扇子、雙柑及破瓦等繁雜的物品,顯見當時對婚姻禮俗的重視。

「民以食為天」,從古早人的廚房生活用具,也可略知當時人們吃的文化,例如一個靠牆的通風櫥櫃,其功用就像現在的冰箱,可以存放吃不完的醃漬品;還有一個懸掛於空中的竹籃,叫做「氣死貓」,意思就是將食物收藏在高高的籃子裡,貓兒只能看得到卻吃不到。

筷子與「食」也有相當大的關係,所以人們在「筷子籠」(又稱箸籠)的造型及雕飾上也是大費心思;另外還有製作粿或糕餅時所用的印模,大部分是木製的,也有陶燒的,這些模一般正反兩面均刻有凹形圖案,大多是與福、祿、壽、喜有關的圖案或文字,從印模的圖案中,表現出的是人們心中祈求平安與敬仰神明的那份心。


有趣的童衣童帽

走到二樓展示區,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個精緻又可愛的「童帽」,依據台灣傳統習俗,外婆家在嬰兒滿月或滿週歲時,會送一套由裡到外、從頭至腳的衣衫及褲鞋,稱「頭尾」,希望小孩平安長大,將來功成名就,顯見父母們「望子成龍」的心。

童帽的造型可愛,有些是以動物為主,例如「狗頭帽」、「虎頭帽」及「鴟鴞帽」,其中又以虎頭帽最為普遍,因為一般人認為老虎是剛健勇猛的象徵,所以希望小孩長大後能像老虎一般強健,而鴟鴞帽的典故則源自於台灣民謠,在小孩滿月時,親友會一邊唱著「鴟鴞謠」,一邊用雞帚做著趕雞的動作,希望小嬰兒快快長大,像鴟鴞一樣振翅高飛。另外還有形如屋頂的「厝脊帽」,像讀書人所戴的文士帽,而屋頂的造型又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含意,所以又稱「狀元帽」,希望小孩能好好讀書,將來能功成名就。


三寸金蓮纏足風

來到北投文物館,千萬別錯過了「三寸金蓮」的展示,中國自古視女子腳小為美,凡不需勞動的富貴人家婦女,在孩童時就必須裹小腳,而且更有「大腳是婢,小腳是娘」的說法,使得婦女們纏小腳成為財富、榮耀的表徵,在當時的風氣下,不纏足的婦女,反而會被視為卑賤的下人。

中國婦女纏足的風氣相傳始於五代,宮嬪以布帛纏腳,形狀好似新月。由於雙足纖小,舞姿優美曼妙,備受當時皇帝喜愛,所以其他宮女也爭相模仿,到了北宋時期,民間的纏足風氣漸盛,甚至在明、清時期,更把「足下金蓮只三寸」作為美女必備的條件。

三寸金蓮的鞋身以布包厚紙板,一層層縫牢後,鞋面刺繡著花鳥圖案,非常精緻,鞋前端向上彎如弓,所以又稱為「弓鞋」,穿弓鞋時先將裹腳布纏好,穿上鞋後,為了避免裹腳布影響觀瞻,所以脛部需再套上「飾褲」,即類似襪套的布,上面仍刺繡著圖案,另有一種長筒形的弓鞋,因其本身已具備飾褲的作用,因此無須再穿飾褲。

看著一雙雙造形小巧的三寸金蓮,鞋面刺繡精美、顏色鮮豔亮麗,在其光鮮亮麗的背後,不知蘊藏了多少中國女性的委屈與堅忍,古代婦女們對於這樣的社會風氣,夾雜著又愛又恨的情感,現在看來覺得她們很可憐,可是當時人們為了追求一種虛榮感,或是受限於當時的審美觀念,即使付出了血和淚,她們還是甘之如飴,也不覺得苦。

除了上述的各項民俗文物,尚有許多織繡及飾品,例如:肚兜、雲肩、服章(用以表徵官職的品級)與髮簪、髮釵,還有布袋戲偶和皮影戲偶,以及原住民的相關文物,真是不一而足,五花八門。如果您還看得不過癮,也可以到「民俗藝品專賣區」,這兒提供台灣原住民一個可以展售文物的空間,有收藏興趣的朋友還可以買回去慢慢欣賞。

看著這些台灣早期民俗文物,對於先民的生活景象,可以略知一二。心中不禁讚嘆老祖宗們的智慧,他們雖沒有現代日新月異的科技,但是從每一件文物中流露出的是那一份巧思與純樸之美,這大概是現代人所無法比擬的。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