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require '../adsleft.htm';?>
一個時代藝術風格的改變,背後有著十分複雜的因素,除了與生活、環境、外來文化融合等相關因素外,也可以看出在人類歷史長河中,道德趨勢演變的過程,而這個部份經常較不為人所注意。凡任何事物,包括生命都存在著一定的規律,藝術的創作也是同樣的情形。從文藝復興(Renaissance)到印象派(Impressionism)所展現的藝術中,我們經常可以發現,同一時代的文學、音樂與美術之間,事實上存在著相當的共性,只是表現形式不同而已。
從道德的角度來探討西洋美術的演變,我們會驚異地發現,我們所認為的進步,或許根本就是人類沈淪的過程。從數千年的古代,人們就一直在嚮往更遠古的美好,如古希臘文獻頌讚的亞特蘭提斯文明;古希臘文化至今仍是西方人的精神聖地。除了古希臘石雕像上一抹智慧的淺笑外,西方人孺慕的到底是什麼?是高貴的情操與精神的自在吧!而這兩樣東西,可說是基於對自然的敬意而建立的。
古希臘、羅馬美術
歐洲美術肇始於古希臘,而古希臘的文明,嚴格地說,是受到克里特文明及腓尼基文明的影響。而這兩種文明都有著崇神的特色。古希臘人在科學、哲學、文學、藝術上的成就,對歐洲的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是,這種輝煌所造成的後果卻是危險的:因為希臘人享受繁榮的果實之後,忘卻了對大自然的謙卑,狂妄地認為自己創造了美,而且也創造了神,否定信仰,也否定了神規範於人的高貴行止。在他們的心目中最完美的人就是神,他們妄圖與維持自然秩序的神祇並駕齊驅,將人放大到神的高度加以肯定;神和人是同形同性的。希臘藝術主要成果表現在神與人合一的雕刻和神廟建築。當時的希臘人把強健的身體看成是一切善與美的本源(人體藝術就是從這裡開始的),而且把希臘神話視為藝術的精神本源並加以「人情化」,作為掩飾道德墮落的說詞。古希臘文化從表面上看起來像是人類思想的「覺醒」,但換一個角度來說,卻也是人類道德精神淪喪的開始。
古羅馬藝術實質上是希臘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不但更傾向於實用主義,在內容上多為享樂性的世俗生活,在形式上則追求浮華和個性表現,此時,神明的存在不再具有道德上的意義了。
中世紀美術
耶穌的出現,對於當時已喪失對神的信仰,處於精神極度黑暗痛苦的人們來說是一項救贖。而耶穌無私的博愛與犧牲,對人們重拾對神的尊敬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基督所說的道理,也因使徒們無怨地以生命實踐,撼醒了人對美好道德的感動及渴求。人們重新遵守應有的道德準則,誠實、友愛的過日子。由於道德力量的復甦及普及,與當時腐敗的西羅馬帝國末期文化之間有著強烈的對比。西元472年西羅馬帝國覆亡,而由受這片風氣影響甚深的東羅馬帝國取得了歐洲的統治權,基督教文化也逐漸成為主流文化。這個時期的藝術,因為受教會影響很深,因此,歷史上把充滿教會思想和內容的中世紀藝術稱作「基督教藝術」。在這個時期,歐洲大陸蒙受黑死病的肆虐,人口大量減少,人們對於未來存在著未知的恐懼。而基督教的教義,藉著對神聖天國世界的嚮往,使慌亂的人心有了寄託的目標,並順從著基督的教義,過著善良安貧的日子。雖然有人批評這個時期的藝術缺乏活潑的創造力,但是,除卻經過一場浩劫導致人心疲憊的理由外,從道德的觀點來看,或許可以視為人們對於羅馬文化墮落的一種自我反省。相較於追求慾望的擴張,人們在基督教中學會了理性的克制,從教義中得到了精神的昇華。相信神是愛世人的,在慈悲的感召下,人有勇氣去面對世間的困厄。這樣的心情也表現在對天主與聖母瑪麗亞的虔誠,中世紀美術的風格,藉著種種顯現神無私的慈悲,表現了神聖的神性。
文藝復興運動
從美術角度來看,文藝復興被認為是復興古代希臘、羅馬美術的口號下所形成的新思潮。14世紀下半期至16世紀末,是歐洲從封建社會逐漸步向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中世紀保守的社會形態,因商業行為的頻繁日趨崩潰,新興的資本家因歐洲航海事業而興起,而創造了許多新富階級,加以外來文化(中東、亞洲)的刺激,種種的因素也使得當時的執政者受到極大的影響。翡冷翠的梅第奇家族更可說是這股思潮的擁護者。以人文主義思潮為主的文藝復興開啟了當代文化的大門。文藝復興可以說是從城市開始推展的,當時人文薈萃的城市如翡冷翠、威尼斯在這個時期的創作上可說是各領風騷。但是,基督教近千年的影響,也在此時開始發生動搖。善良安貧的精神,也在富庶的時代中漸為人淡忘。
相對於基督教時期強調神權的存在,文藝復興的浪潮中較為強調的是人的價值。提倡以世俗的「人」為中心,肯定「人」是現實生活的創造者和享受者。他們提倡「人性」,期與教會主張的「神性」抗衡;強調人思想的價值,作為對於教條的反抗。他們歌頌世俗生活,主張個性解放,宣揚個人現世幸福。當視野從仰望美好境界,逐漸地萎縮到現實的框框中,過去的謙卑也就消失了。
而文藝復興的發源地--義大利,是受到天主教影響最重要的區域,思想家與藝術家也是虔誠的教徒,因此對於人文思潮的蔓延,原本是有相當的抑制作用。但是,當整個宗教體系走入表面形式與世俗化時,基督教對人的道德拘束力也開始喪失。
此時的美術不再以表現宗教神學為主,在題材上開始描繪世俗的人,和人的現實生活。即使是宗教和修煉故事,也注入了世俗的人性和思想感情,把上帝與聖母瑪麗亞世俗化。例如,從米開朗基羅的創世紀壁畫中,上帝的形象不再崇高與神聖,而只是一個嚴肅的白髮老人;而以畫聖母像著名的拉斐爾,個人私德備受非議,卻仍受教皇寵愛,死後還葬於萬神殿。在技巧與表現手法上,這個時期運用大量的透視學和解剖學,在藝術上的確開創了新局面。此一時期的美術家往往是集工匠、科學家、建築家、畫家、雕刻家於一身。但是,這也是一個充滿迷惑的時代,致使無數所謂卓著的美術家似「繁星」出現在歐洲的上空,所造成的影響,卻使得歷經千年的道德文明走向下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