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18 期 2001/8/6 -- 2001/8/12 論衡【媒體觀察專欄】
 
嗆聲社會與思辨民主
張錦華  台大新聞研究所教授
 
想蓋好一棟精緻的房子,能光拿石頭亂丟嗎?(攝影/謝趙蓉)

民進黨最近推出一則廣告,徵求「嗆聲新世代」政黨廣告創意,由於廣告內容中出現屠殺六百五十萬人以上猶太人的德國納粹頭子希特勒,引起德國民眾與有識之士的強烈抗議,民進黨決定撤下廣告,似乎已將這個危機事件處理完畢。

不過,這則廣告所隱含的危機,其實並不僅是不當處理歷史上殘害人民的獨裁者,更深層的危機則是偏差的民主價值觀。前者可能造成民眾對人權的漠然、對正義的冷感、以及對歷史的扭曲;而後者則可能意涵著我們當前民主品質的發展危機。

「嗆聲」是一個酷世代的新語彙,大概意指的是勇於發聲、敢於挑戰吧。但是這是不是僅是一種不耐與急切的個人意見?也許具有反抗威權的力量,但是由於缺乏公眾的討論、專業的思辨、它本身是不是另外一種獨斷?

近年來在電視新聞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令人印象深刻的各式「嗆聲」抗爭:醫院前撒冥紙、丟雞蛋、燒稻草人、「罷機」抗議班機延遲、四處搭棚、圍路、抗爭污染、反對垃圾場興建、或阻斷沙石車橫行…,這其中可能都富含對抗顢頇權力的勇氣,代表小老百姓權力意識的覺醒;但是,一個社會的運作,如果必須指望「嗆聲」的民眾抗爭,卻缺乏細緻專業的民主決策過程,我們顯然很可能淪入一個惡性循環:粗糙的政策帶來嗆聲的抗爭,而僅有嗆聲的抗爭,也無法產生細緻專業的決策。

民主社會的運作確實有賴於民眾的自由發言、參與公共事務,但是九0年代以來,學者們亦均指出民主品質的提升有賴於「思辨」(deliberative)的特質,指的是在決策之前的形成意見過程,個人或群體都應思考比較不同的解決方案。亞理斯多德曾說過:我們思辨(deliberate)的是達成目的的方法手段,而非目的本身。

當代哲人哈伯瑪斯和漢娜.鍔倫等人均對民主社會的公共溝通特質作了很多討論。他/她們主張民主社會的公民不僅是平等的個體,也必須是具有理性溝通能力的個體:他們願意超越個人利害來討論公共利益、願意在溝通辯証後改變原有的意見,亦即審慎思辨後,可容納新的資訊、新的視界和新的作法。

我們都希望台灣擁有專業的政策、安全優質的公共空間品質…,如何做到呢?我們會站起來大聲抗爭,或是跟著別人起哄,但是我們能夠坐下來反省自己是否能超越個人利益、是否能慎思明辨、是否能尊重專業嗎?

每一個社會發展階段的問題意識是不同的,柯林頓政府成功的讓美國政府脫離驚人的赤字和經濟遲滯的困境,小布希在面對經濟發展著有績效的柯林頓政府,則喊出了悲憫同情,終於贏得選舉。而我們在民粹式的嗆聲民主過後,下一階段需要的應是審慎思辨的民主內涵了吧。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