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國際評等機構標準普爾(S&P)7月26日宣布,將台灣國家主權評等中的本國貨幣及外國貨幣之長期信用評等,從「AA+」降為「AA」,這是自1989年以來,標準普爾首度調降台灣的國家主權評等。而在短期評等方面,仍維持「A-1+」不變,但是在評等展望方面,依然維持「負向」,表示未來台灣的國家主權評等仍可能被調降。
台灣過去國家信用評等的紀錄
標準普爾是從1989年4月開始發佈台灣的信用評等,短短兩個月之後,標準普爾即提高對台灣的長期信用評等及評等展望。爾後的10年當中,僅有1991年8月及1998年6月分別再發佈評等,這兩次的評等中,長、短期的信用評等均維持不變,而評等展望由「正向」轉為「穩定」。
一直到2000年12月,標準普爾將評等展望再降一級,由「穩定」調降為「負向」,此舉表示評等公司將密切注意台灣的政經發展,一旦發現情勢惡化,立即調降信用評等。歷經半年的觀察,標準普爾於7月26日單獨發佈台灣的評等,正式調降長期信用評等。
調降長期信用評等的理由
標準普爾此次調降台灣長期信用評等的原因,主要是考慮我國當前的經濟狀況、預算赤字、政府公共債務及銀行體系等問題。標準普爾指出,台灣長期以來的預算赤字,已經使得公部門帳戶實質惡化,導致財政彈性逐漸降低。其次,由於政府的預算彈性受到不合時宜的稅制系統、升高的支出壓力,以及民營化的前景欠佳等因素的拖累,導致債務負擔不可能降低。再者,銀行部門的疲弱使得中期成長展望看壞,逾期放款高過預期水準,潛在的信用危機可能延長不景氣期間。另外,台灣政府管理經濟的能力令人質疑。雖然日前通過的金融六法受到肯定,但這些法案在短期內對經濟的助益恐怕有限。
調降評等後政府部門的反應
在標準普爾調降我國國家主權評等之後,政府部門立即做出回應。財政部於7月26日晚間發佈新聞稿指出,因為全球經濟不景氣,擴大我國經濟趨緩的現象,導致標準普爾在引用預算赤字及公共債務的數據,與實際情況不符。例如,2001年中央政府財政赤字佔GDP之比率應是2.4%而非2.9%、各級政府財政赤字佔GDP之比率應是3%而非4%,以及公共債務未償餘額佔GDP之比率應是30.25%而非40%。事實上,數字僅是數字,如何解讀全視引用人的目的,財政部與其立即聲明「引用數據有誤」,不如虛心檢討,更能贏得民眾的掌聲。另外,經建會主秘葉明峰表示,由於過去半年景氣不佳,此調降舉動是可以理解的。不過,同樣是深陷不景氣的新加坡及日本,為何他們的國家主權評等仍維持不變呢?
支撐台灣主權評等的因素
台灣調降之後的主權評等,就亞洲10個國家或地區觀察,劣於新加坡、日本,優於香港等其他地區,排名第三。標準普爾表示,目前支撐台灣主權評等的主因有三:一是強健的外部資產負債表,因為小額的公部門外債及高額的外部淨資產部位,均超越受評為「AA」與「AAA」主權國的平均水準。二是台灣擁有充足的國際流動準備。估計至2001年底,台灣的外匯存底可能超過1,100億美元,僅次於日本、中國大陸及香港。三是創新、活絡、出口為導向的經濟風貌。台灣生產力的彈性,尤其是電子與資訊科技產業,與高機動性的中小企業,維繫了台灣經濟及就業市場成長的動力。
雖然目前台灣的長短期信用評等均代表極高的償債能力,但因預算赤字、政府債務及銀行體系不良資產等因素,使得未來的展望仍趨於負向。縱然台灣有充足的外匯存底及彈性生產的比較利益,究竟這兩股力量相抵之後的效果是正是負,關鍵因素全看政府的改革決心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