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18 期 2001/8/6 -- 2001/8/12 論衡
 
消失原貌的台灣歷史
歷史上記載的台灣是否真的就是當時台灣的真貌?請一起
簡百志  
 

〈記者簡百志撰稿〉台灣會不會就是傳說中的蓬萊仙島呢?關於這個神秘的問題,我們沒有能力身歷其境地去深入台灣原始的風貌。不過,在這個美麗之洋,婆娑之島上,逐漸有一些人以文字開墾,不斷地記錄下這個島嶼的生命。


島嶼的天真

以台灣北部凱達格蘭文明為例,在上古已發展出高度成熟的農耕技術,建立了完整的自然人群體,並對外輸出科技與文明,如天文、地理、航海、火藥原料、造紙等等。可惜,凱達格蘭民族沒有記載文獻或碑文,因而被人遺忘。
由於我們對於這個島嶼的認識,多半還是透過文字記錄,所以擁有文字記錄的人們就擁有歷史的發言權。目前對台灣歷史的記錄,除了原住民口述傳承的歷史外,主要以西班牙、荷蘭、清朝、和日據時代留下的文獻為主。


帝國主義的心態

這些文獻,根據不同的需要與時空,出自不同的人之手,並且帶著不同的價值觀。以中國為例,元朝探險家汪大淵著的《島夷誌略》,就以「夷」字來稱呼台灣;清朝的郁永河撰的《番境補遺》、《番社采風圖考》,都不可避免地把台灣當成「番地」,這些對於台灣的文字記載,充滿了中國價值本位中心的思維。

另一方面,西方人隨著海權的擴張與帝國主義風行到亞洲,他們也對台灣做了記錄。台灣在西班牙的航海家和宣教士筆下,和其他地區一樣,都是海權擴張的目標。因此,他們對台灣留下的記錄,多半帶有帝國主義世界觀的詮釋。

真正系統的台灣記錄,還是當時日本對台灣殖民統治時留下來的。例如,日本東亞研究的人類學先驅鳥居龍藏,就是隨著當時日本勢力的擴張,足跡遍及東亞,他對台灣田野記錄的資料成為目前極為珍貴的台灣史料。

其次,日本治台的第一年,伊能嘉矩隨著日軍來台,承襲了英國皇家人類學會的研究傳統、日本官員的角色和「東京人類學會」的觀念,開始進行了對台灣原住民生活的科學研究。這表現出某種政治殖民色彩和文化優越感的特性。用日本當時的科學文化對台灣住民進行分類分析,背後或許還有部分近代器械文明的優越感。而這些文獻資料,也被後來的政權利用來統治台灣。

鳥居龍藏在台灣的探險之旅中寫過一段話:「這裡也是清國的兵營舊址,寂寞地被遺留在那兒。腳下的黃花龍芽草等高山植物盛開、競艷,使我不敢隨便踩到可愛的小花。黃花龍芽草的粉紅色花朵含著露珠,顯現出無法形容的風情,我在台灣這塊新領土看到這種花草,感到非常快樂!」這樣溫柔的文字當中,仍然掩不住外來民族的心態。


本土的文史工作

在歷史的運轉中,傳統族群始終是沈默的一群人!台灣會不會因為太多不同價值的扭曲,致使我們誤會了台灣的歷史。我們是不是應該真正還台灣文化歷史一個本來的面目?而這塊土地上正有一群人,默默地以真實的文字,重新開墾沈澱在台灣生命底層的精神呢!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