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17 期 2001/7/30 -- 2001/8/5 文化廣場
 
鶯歌 陶瓷老街與陶瓷博物館
唐生  
 

一鄉鎮,一鄉鎮,沿街叫賣,時而急行,時而徐行。
一根扁擔,兩個簍子,一邊是兩老的叮嚀,一邊是妻小的渴盼。
挨家挨戶,販售的是我燒築一窯的夢。
坐船也好,搭火車也罷,擔不離肩,肩不離擔,漫漫長路是我追逐理想的唯一伴侶。



這首古早歲月沿街叫賣的詞句,細數出早年鶯歌賣陶人挑著擔子,大街小巷穿梭的辛勞。當時『三日好天就演戲,三日下雨就借米』這句鶯歌俗諺,道盡過去陶瓷業靠天吃飯的無奈,只要連下幾天的雨,坯胎無法陰乾,不能送進窯爐,就得借米度日了。

鶯歌,它因陶瓷而興盛,也因陶瓷而聞名。回首鶯歌兩百年,在歷史巨輪的轉動中,由早期粗陶器的製作,一直到躍昇為台灣陶瓷重鎮。默默耕耘的陶工師傅,將鶯歌陶瓷點土成金,也造就鶯歌成為台灣陶瓷工業發展史上不可抹滅的地位。

在淡水廳誌中有這樣的記載:「鶯歌山,在三角湧,相傳吐霧成瘴,偽鄭軍迷路,砲斷其頸。」傳說中有一隻怪鳥在鶯歌地區吐霧作怪,啄食路人,鄭成功行經此地時被怪鳥所佈下的瘴霧阻擋了去路,便以大砲擊斷頸部,才得以平安通過。中傷的鶯歌鳥,士兵遍尋不著,只發現一塊頸部缺損的鳥形巨石,據說就是由鶯歌鳥所化形成的。現在從中正一路與文化路交叉口就可以看見山頂上的鶯歌石,山腳下有步道可達,附近已開闢成山林公園。

鶯歌陶瓷最早發跡之地就是尖山埔老街,這條老街一直是鶯歌陶瓷業的發展中心,深具歷史價值。近百家美麗精緻的陶瓷藝品店,整齊的排列於兩側,別有創意地表現出各自的獨特之處:仿古陶瓷、生活陶瓷、創意茶具、陶瓷雕塑、現代陶藝、日常用瓷等各類型的陶藝作品,極為賞心悅目,而且洋溢著另一番遠離世俗塵囂的氣氛,值得您駐足品賞。除了美麗的陶瓷邂逅之外,您也可以在有些陶藝店所附設的陶藝教室中,真正體驗一下手拉坯的樂趣。


到鶯歌,別忘了去陶瓷博物館

鶯歌陶瓷博物館是一棟極具風格的建築除了是陶瓷藝術的展覽空間外,建築物的本身更是一個空間藝術的佳作,在台灣目前新式的建築設計中,是相當受到重視的,它同時也是得獎的建築作品。

沿著階梯,越過牆門,走過一段跨橋,在正式進入博物館前,就可以體會到整棟建築空間設計的理念。映入眼簾的水池和落瀑,清盈的水聲及活潑多彩的陶藝作品,為進入博物館拉出了美好序曲。

進入館內之後,遊走於大量無彩或低彩的建築元素,如清水混凝土、洗石子的牆面、灰色的石材、棕色的木頭所組合成的不間斷而層次豐富的空間。這種不干擾展示空間所呈現的藝術與人的關係,我們稱它為一種「背景性建築」。這種以「背景性建築」為思考出發點的設計,使建築能夠以最低限的姿態,成為包容無限可能的藝術舞台。

寬闊的館內空間,再加上充分的自然光線由天窗穿透下來,使得室內的陶藝展品,隨著陽光的變化,呈現出無限豐富的質感與面貌。館內參觀時,會感受到天氣、光線和時間流逝的變化,以及開闊明亮的空間所釋放出的舒朗氣氛。


五個常設的主題館


台灣傳統製陶技術

以土、形、飾、釉、火、陶等六個單元說明台灣傳統製陶的取土、成形、上釉、裝飾與燒製等重要流程。其中還搭建一座蛇窯,具體呈現窯爐的構造,值得細看。


台灣陶瓷發展

說明台灣各地陶瓷發展的淵源、歷程及其特色,並以過去家庭的廚房場景,展現出陶瓷與台灣人民生活的親密關係,上一代的人可以回憶起往昔的點點滴滴,也可以讓下一代的小孩目睹長一輩的生活。


鶯歌陶瓷發展

鶯歌人講鶯歌事,穿過火紅的隧道窯,載著燃料、碗盤、陶甕的火車,拉出鶯歌「台灣景德鎮」的印象。在這裡,您可以看看多媒體的放映,讓老陶師傅娓娓道出老鶯歌的故事。


史前‧原住民‧傳統現代陶藝

這是個時空之旅,由考古情境的營造,帶領大家飛越數萬年時空來到台灣的史前時代,思索亙古以來,人類與陶之間的共通智慧與情感。


工業與精密陶瓷

在這裡,您將發現生活中許多最密切的用品,從身上的假牙,到電子表、行動電話、電腦磁片竟然都使用到精密陶瓷,也才知道原來在現代與未來的世界中,陶瓷還是不可或缺的材料呢!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