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require '../adsleft.htm';?>
書名: 《競爭論》 作者:麥可‧波特 譯者:高登弟、李明軒 出版:天下遠見出版
麥可.波特(Michael E. Porter)無疑是今日策略管理領域中最耀眼的明星,也是繼「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之後被廣泛公認的管理學大師。他二十六歲就任教哈佛企管學院,是該學院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教授。波特寫的暢銷書《競爭策略》和《競爭優勢》,是企管界與學生的必讀作品。美國政府重視他的見解,請他為「美國產業競爭力委員會」獻策。後來波特將視野由研究各個公司或行業如何建立競爭力,擴展到國家角色,寫成《國家競爭優勢》,廣受重視。這三本書見證了波特在管理理論與實務上的功力。
今年,天下文化將波特1998年的最新著作《競爭論》(On Competition),翻譯成上下兩冊出版。本書收錄了波特過去十五年來的精華論述,包括發表在《哈佛商業評論》的十一篇作品,以及新增的兩篇文章。這些文章涵蓋競爭的多重層面和不同背景,分成三大篇。
第一篇〈競爭與策略-核心概念〉,包含波特著名的「五種競爭力架構」(five-forces framework):競爭的激烈程度、客戶的議價能力、供應商的議價能力、新進入者的威脅以及替代品的威脅。他認為這「五力」是決定企業長期獲利程度與競爭優勢成敗的關鍵因素。另外,波特化繁為簡的將企業的策略以兩個概念表達:一是成本領導(cost leadership);一是產品差異化(differentiation)。若仔細深思不難了解,企業的策略的確難逃此兩大範疇,說白了也就是簡單的經濟學觀念:要增加利潤不外降低成本與增加收益(或產品售價)。除此之外,波特也將競爭策略由單一產業層面,延伸到多種業務或多角化經營,可謂面面俱到。
第二篇為〈地點的競爭力〉。波特認為,隨著競爭的白熱化,國家與城市的競爭力日趨重要;且取決於該地點的環境本質。台灣的本質是什麼呢?早在1986年,波特就強調台灣不能依靠低廉的工資維持競爭力,應該是跳到較複雜的成本優勢,如技術創新、經濟規模、差異化的獨特產品設計等。
第三篇為〈社會問題的競爭性解決方案〉。波特沿襲前兩篇的理論架構,討論環保、都市貧窮、醫療保健、收入不均等社會問題。他認為社會問題離不開經濟,對競爭的精確了解,將有助於提出具體可行的方案。
波特的著作不僅有「教科書」的深度,各層級的管理者,大至國家,小至中小企業負責人,都能領略其精髓並在實務上找到借鏡與助益。目前台灣經濟似乎遇到困境,或許波特的策略管理觀念能指引一條明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