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15 期 2001/7/16 -- 2001/7/22 文化廣場
 
沉寂百年的海外遺珍
馬偕博士收藏台灣原住民文物館
謝文琪  
 
國際知名的馬偕拔牙圖(翻拍自順毅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百餘年前,一位加拿大出生的外籍傳道者,遠赴萬里之遙,來到台灣這塊土地上,奉獻他的生命,對於當時生活落後、物資缺乏的台灣而言,在醫療及教育等各方面都有深遠的影響,這個一開始被大家丟石頭、嘲弄的「黑鬚蕃」,到後來轉變成為眾人尊敬的「偕夫子」,他就是馬偕博士(George Leslie Mackay)。

「一手握聖經、一手拿拔牙鉗」正是馬偕博士的寫照,馬偕27歲離鄉來台後,除了在台宣教之外,亦致力於民眾的醫療協助,當時台灣社會封閉,醫療資源短缺,馬偕雖不是科班醫師出身,但憑著在神學院習得的醫療常識,為民眾派藥治病,並建醫館、引進西方醫療技術。由於當時原住民除了有瘧疾等傳染病之外,牙疾也是為民所困,在馬偕的行醫途中,為無數的人問診、拔牙,據說拔的牙齒就有上萬顆。


寧為燒盡不願朽壞

馬偕為人熱心、四處奔波,以淡水為據點,南抵苗栗新港社一帶,東至宜蘭平原及花蓮海岸,奔波於福佬、客家的漢人,以及平埔與山地的原住民之間, 除此之外,馬偕喜歡到處旅行,還興學堂、傳授西方科學知識,移植國外種苗與蔬果來台,並與台灣妻子張聰明女士結為連理。馬偕對台灣人民在教育方面有很大的貢獻,致力於提升台灣文化素質,終其一生認同台灣、根留台灣。

秉持著真情大愛,不為個人的利益,完全希望改善民眾的身心健康與生活環境,也許就是因為這種為生命付出的熱忱,馬偕行醫一切都是義務,不計報酬的,所以原住民們在得到妥善的醫療照顧後,都由衷地感謝,並以文物相贈。

當時馬偕在台期間收藏的珍貴文物,原本典藏於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最近飄洋過海來台展出近二百件,由於有些文物連日據時代的官方史料都未曾記載,不曾在台灣展示過,所以展出的文物堪稱首度曝光,也顯得格外珍貴。


難得一見的珍貴文物

此次展覽中最受矚目的是,一整套參加儀式的盛裝及多樣配飾,這是北部平埔人(凱達格蘭及噶瑪蘭族)在盛裝時所穿戴的服飾,包括上衣、腰裙、腰帶及許多飾品,文物中顯示婦女們喜歡使用瑪瑙珠或顏色鮮豔的珠子作為裝飾,例如一件腰裙的裙襬即以許多玻璃珠當作垂飾,而平埔族的編織手工精細,使表現出來的圖案顯得細緻又整齊。

台灣原住民的傳統服飾好用紅、藍、白等顏色,形成鮮明的對比,利用自創的編織方法,不但是雙手萬能,連雙腳也派上用場。婦女席地而坐,以雙腳頂住經卷,將腰帶環繞腰背一圈,綁緊布夾於腹前,手腳並用地使用織布機,不難想像當時婦女織衣的辛勞;展示中的衣服及飾品也表現了當時北部平埔原住民衣服的特色----方衣形制,也就是將織好的布塊,未經剪裁直接縫製而成方形的衣物,例如長衣、短衣、腰裙及披風等。

婚禮時新娘所配掛的胸飾也在馬偕的收藏之列,猴頭銀棒加上瑪瑙珠串,是噶瑪蘭婚禮盛裝時的飾品,其中四個圓形銀片分別寫著「狀元及第」與「連招貴子」等吉祥話來祝福這對新人。

不同的穿著場合需配合不同形式的服裝,各種服飾不僅表現出其社會地位、家族傳統,更可由此區分不同的族群團體。馬偕收藏的衣飾除了屬於北部平埔族之外,還有南勢阿美、泰雅或賽夏等高山族群,織物主要以苧麻為底,棉、毛交織成各種樣式的圖案,而在北部平埔族人的服飾中,甚至出現了漢人型式的刺繡紋樣。

同時展出的還有一些日常生活器具,例如編織精美的「碗形藤帽」與「喇叭型背簍」。尤其是竹製的喇叭型背簍,係賽夏族所特有形式,因其編織緊密無鏤孔,且為雙肩式設計,所以是族人搬運穀物時不可或缺的用具。另有一個「帆船模型」,以十一條蘆葦管平行綁結製成船身,十分別緻,該船形式應該是北部平埔族所常用的竹筏。

此次在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展出的文物,包括衣服配飾、瑪瑙飾物、腕飾、織物、織具、衣、帽、裙、披肩及許多生活器具。在細細欣賞每一件馬偕博士珍藏的文物後,就像走入時光隧道,不僅可以窺知百餘年前台灣原住民生活情景,彷彿還感受到馬偕博士助人為善、犧牲奉獻的偉大精神。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