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14 期 2001/7/9 -- 2001/7/15 紀元副刊
 
維吉尼亞的中國榆樹(上)
孟沈恬  
 

早晚在餐桌上的話題,不再是沒睡好、作畫進展不理想,說的是煉功使她感到一身輕、精神好、完成了多少工作等等。芭芭拉變得非常正面、開朗…


在維吉尼亞南方的古城,有一座由農莊改建的藝文中心,這是一所由私人提供給從事創作工作者的場所。今年四月初,我受邀來此,和其他創作者一樣,將有整整一個月的時間,可以心無旁鶩地在此創作,連通電話也沒有。整個中心環繞在滿山鳥語花香的樹群中,綿延著山坡而上,有棵大樹,樹上有一個標記─中國榆樹(Chinese Elm)。

記得三年前,第一次被邀請到此創作時,各門加起來一共20人左右。一種無形的競爭心以及文人的較量心瀰漫著,有時在飯桌上都可以領受到一種緊張氣氛。每個人來此都不易,各個埋頭苦幹,做自己的事。照理說,朝夕相處應該有許多往來,但並不然。

美國人受到清教徒傳統文化的影響頗深,對工作的狂熱與投入表現在各個階層中。在藝文中心裡,我深刻的體會到這一點。每個人都是工作到三更半夜,早餐匆匆吃完,又一頭鑽進各自的工作室。在此完全沒有交差或報告的要求,事實上是提供讓每個從事創作的人,有一段不憂衣食與遠離雜務的空間。但是大家還是相當認真,有的工作室常常通宵達旦燈火通明,早起成了一件不易之事。我因煉功養成早起的習慣。剛開始,當然就我一個人在圖書館的音樂廳煉,三天後的清晨,從費城來的芭芭拉循著音樂走進來。她說這音樂好熟悉,使她想起當年在杭州美院留學的記憶。她以為是太極拳,我跟她解釋這是法輪功,很好學,她當下她就學了,並且說以後每早跟我一起煉。

起初的第一週芭芭拉覺得很辛苦,起不來,要求我每早去敲她室門。這對我實在有點為難,不過我一想到這可能給她帶來的幫助,於是每天早上六點硬著頭皮去做敲門人。不到一週,她已不再滿臉倦容的為早起煉功而奮鬥,她變得容光煥發。而且她早晚在餐桌上的話題,不再是沒睡好、作畫進展不理想,說的是煉功使她感到一身輕、精神好、完成了多少工作等等。芭芭拉變得非常正面、開朗。接著,來自德國的曼非、奧國的歌樂莉雅,也加入我們早起的煉功行列。六十二歲的曼非先生是幕尼黑藝術之家的教授兼總監,第一次煉功就把難度較高的第二套功法全程煉完,每個人都佩服得很。

從紐約來的、中心裡最年輕的一位作家麥克,年三十三歲,很希望加入,但是早上起不來。我說那麼我們中午提前半小時下工,就在我畫室門口前的中國榆樹下煉。麥克第一次煉功時全身僵硬,連放鬆都不會。他說他滿腦子都是關於寫作的事,身體緊張得不得了。我想到自己以前不也這樣嗎?為了一個小小的「點子」苦思,焦心地把身體弄得不成樣,於是就更耐心的教他。就這樣一遍又一遍的,麥克終於可以做「放鬆」這個動作。為此,他不禁流下眼淚。

天氣暖和時,大家都會不約而同的提著午餐盒到樹下用餐。我和麥克的煉功馬上就得到響應——尤其那些不能早起煉功的人——因此人數從一人增加到四人。對常熬夜寫作的人,就連中午拿出半小時也要有決心。在中心裡,每個人都像有工作狂的傾向,就只有晚餐稍輕鬆點兒,但也僅一小時之後,個個又回到自己的工作室。

(摘自明慧網2001年6月23日,下期待續)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