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14 期 2001/7/9 -- 2001/7/15 財經專欄
 
旁觀荷蘭丹麥的社福和國際化
黃耀輝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
 

6月間訪問荷蘭、丹麥,在丹麥所住的旅館,光是單人房一個晚上就要將近5千元台幣,除了17%的服務費之外,還包含了25%的加值型營業稅,可見丹麥之類的歐洲國家、稅負沈重之一斑,而稅負沈重和社會福利無所不包有密切的關係。這些歐洲國家,租稅負擔率少則40%,有的超過60%,才能支撐「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福利制度。

在招商的聚會中,世界最大的船運公司Maersk的一位高級主管就說:類似丹麥的歐洲國家,所提供的社會福利措施雖然不錯,但他認為做得太過,許多人認為工作太認真,賺取的所得總會有一半以上一定會被政府拿走,不是用來照顧可能是好吃懶做的人,就是提供太多的共用財,例如大學教育免費,任意失業即可取得不錯的給付,因此使得許多人都爭著去當「弱者」,吸引許多外國移民人口,結果造成許多經濟層面的負效果。他和許多丹麥的公民都認為,如果可以重新選擇的話,社會福利只要做好社會救助部分,幫助最需要幫助的弱勢人口,使其生活能夠維持基本水準即可,超過的部分都是多餘。果能如此,丹麥的經濟應當比現在更好,人民的工作、儲蓄意願也會提高。


一失足成千古恨的社福政策

只不過這種情況已經難以扭轉,任何改革,只要減少社會福利支出,一定引起既有的利益團體反彈;最後在政治上大家「和稀泥」,配合不斷膨脹的社會福利支出,稅負不斷調高,以致於弄到營業稅高達25%的水準。可見伴隨「高福利」而來的,就是「高稅負」,這其中並沒有魔術、奇蹟可言,最後還是民眾的偏好和選擇問題。

在台灣,常常有政治人物推銷歐洲的社會福利多好多好,差點就當成是「人間的天堂」。但其實都是故意只把故事講一半,對於沈重的租稅負擔視而不見,或是後知後覺的「一知半解」,以為所得高就應該大搞社會福利。殊不知,這些國家的國民所得是我們遙不可及的目標(丹麥的國民所得是3萬6千美元),而且他們的基礎建設早就做得不錯;台灣民眾應當知己知彼,如果至今還相信政治人物推銷的社會福利,毋寧是願者上鉤,就怪不得政客要慷納稅人之慨。


「國際化」是成功之道

和荷、丹各界相接觸,發現無論是販夫、司機,或是官員、商人,英文程度非常的高,好奇問他們何以致之,幾乎一致的說法就是:「我們土地狹小,人口又多,沒有豐富的天然資源,因此我們的祖先就立志要從事『貿易』,而為了貿易,語言溝通是最重要的工具。因此,說英文是必備的專長。」也因此,在英文強勢的今日,荷蘭、丹麥都是吸引外國投資的重地,也使荷蘭得以成為美國最大的外國投資者,而丹麥和荷蘭的科技也得以發展,荷蘭成為歐洲的轉運中心,兩國的機場、港口績效都是世界上名列前茅。「國際化」可說是這兩個國家成功的重要原因,德、法這些比較「民族主義」的國家,現在也發現問題,鼓勵民眾多說英文。反觀國內,政客們現在又搞起族群對立,也對「國際化」缺乏熱忱。

訪歐歸來,我的時差問題都還沒克服。但見國內還有許多搞政治上癮的人,竟渾然未知今夕是何夕呢?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