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require '../adsleft.htm';?>
西方的「灰姑娘」童話,幾乎是現代人耳熟能詳的故事,王子為了一隻遺落的鞋子,驚動大臣四處尋找鞋子的主人,其實真正目的是在找尋愛情。這個故事不知陪伴多少人度過童年歲月,滿足了多少人的美麗幻想。
鞋子和人類的文化息息相關, 不僅每一個民族穿的鞋不一樣,不同歷史時期的鞋子也各有差異,甚至每個人穿的鞋也是風情各異。雖然鞋子的原本功能是為了保護足部,但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鞋除了實用之外,各個時代的美感與風格,也在足下展露無遺。
位於加拿大多倫多的貝塔鞋子博物館(The Bata Shoe Museum),收藏了近萬件與鞋子相關的展品和史料。貝塔鞋子博物館的董事長松尼雅貝塔女士(Sonja Bata)自1946年起開始收藏各式鞋子,1979年貝塔鞋子博物館基金會正式成立,開始進行對人類鞋飾文化的整理與研究,並進行有關鞋類的田野調查。1995年貝塔鞋子博物館成立,收藏了涵蓋4,500年來世界各主要文明的鞋飾歷史,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鞋子收藏機構,創下了金氏世界紀錄。
從鞋子本身的發展歷史而言,鞋子與社會地位、氣候環境、宗教、性別、時代的文化背景皆息息相關;同時,對於鞋子的選擇還可以透露出穿著者的品味與儀態。每一雙鞋都有一個故事,有些鞋的主人聲名顯赫,有些鞋展現了製鞋匠的技術與創意。從編年史看,鞋子的樣式往往隨著社會價值觀而不斷創新,而且也可看出當時工藝的水準與製作技術。
目前正在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的「西元200-2000西洋鞋流行風」,陳列著加拿大貝塔鞋子博物館提供的105件代表不同時代及造型的鞋子,讓參觀者可以清楚瞭解到2000年來西洋鞋的演進和發展,會場同時搭配展出中西方鞋文化發展歷史的對照表,讓觀眾可以更清楚地看見鞋子演進歷史。
幾千年來,鞋子翔實地紀錄著人類文明發展的軌跡。隨著時代變遷,東西方文化差異越來越小,人類的價值觀也越來越趨於一致。這次貝塔鞋子博物館來台展出的西洋鞋流行風,提供我們從不同角度看西方文化與生活,因而在輕鬆的觀賞中也同時看到了西洋史的發展。
1.羅馬帝國
始於西元一世紀,終於西元五世紀的羅馬帝國,對人類近代文明發展影響極大,當時西方的流行風遍布地中海文明地區,那時男女均穿著舒適實用的皮製或鑲有金箔配飾的涼鞋,這樣的穿著也是「羅馬公民」社會階層的身份表徵。
2.地中海文明
西元四世紀起,羅馬帝國的重心漸漸向東移,羅馬公民勢力大減,歐洲大陸的文化進入新的整合期。以羅馬文化為基礎,融入東方濃豔風格的拜占庭文化成了當時風尚,削尖造型或裝飾華麗的鞋子,取代輕便實用涼鞋,成為拜占廷帝國的流行風。
3.專制體制與貴族階級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皇室是宮廷生活的中心,貴族握有相當的權勢。貴族階級在這個時期有著嚴格區分。十三世紀開始流行尖頭的鞋子造型,這種風尚在於突顯當時貴族的社會階級,例如英國國王愛德華二世在位時規定,平民的鞋子尖頭長度不得超過6英吋,地主不准超過12英吋,男爵不得超過24英吋,至於王子就沒有限制了。這種長形式的風尚,同樣反映在當時尖頭帽飾或歌德式建築等其它的事物。
十五世紀宮廷流行的重點轉向鞋子的寬度,尖頭鞋逐漸被揚棄,寬趾鞋開始當道。誇張長度的鞋子不再受到貴族喜愛,鞋子形狀朝向圓頭發展,當時新建築也反映出這種柔合曲線與圓頂風格。此時鞋底的材質通常以皮革或軟木製成,鞋面覆以天鵝絨或絲質材料,有些還採取鏤空設計。
4.奢華裝飾風尚
巴洛克時期是以藝術品味主導生活的華麗年代,它有皇室的戲劇性及浮華風格,一切講究優雅。當時男女均穿著高跟鞋,表現優雅的儀態,其影響力一直延續到現代。後來到了愈加繁複的洛可可時期,高超的製鞋技術,反映在鞋跟的優雅弧度與精細做工上,鞋面裝飾了大量的緞帶或蕾絲,鞋扣的設計也更加多樣化。
5.名主追尋與個人主義
由於縫紉機的發明及工業化製鞋技術開展,男鞋或女鞋的款式不僅變化多而且快速,不再由貴族主導一切,個人對於品味的追求成為時尚。極細高跟鞋、平底鞋、麵包鞋等各種款式琳瑯滿目,材質也不再侷限在皮革或綢緞上,進而塑膠、壓克力和人造皮等,也都成了足下時髦的鞋材了。
|
|